熊有伦,机械工程专家。男,1939年4月20日生,湖北枣阳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在该校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任教至今,1986年晋升教授。1980-1982年在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做访问学者,1988-1989年为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访问教授,1996年8-9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教授,1999年9-11月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教授。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兼任“制造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杂志编委。
在先进的制造技术、数字制造和机器人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设计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偏置连杆结构换刀机械手;提出J-函数新概念和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主持开发了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建立了精密测量的理论体系和极差极小化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得出“最小区域”的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及判别方法;提出复合形夹持理论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产品数字建模和可制造性分析软件系统。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本。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干一行 爱一行 精一行
——机械工程专家熊有伦院士的人生理念
四面直立的石灰墙,没有任何修饰,仅张贴着几幅挂图,展示科研组最近取得的成果。两张旧书桌,几把木制的椅子,水泥地上贴着小方块瓷砖,窗外高大的梧桐树遮住了仅有的一个窗户。
这是机械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熊有伦院士的办公室。熊院士办公室的里面还有一间,是其研究生的机房,所以办公室又成了学生们进出机房的过道。学生说,熊老师只要不出差,基本上就坐在书桌边,有时比学生来得还早。
成为熊有伦的研究生,对于年轻学子来说,是一种荣幸。在机械制造学科领域,熊有伦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位学术权威只要碰到学生有问题与他探讨,他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讨论。
荣幸之余更是一种挑战。凡是熊有伦的学生,对这位院士级的导师总有一种敬畏感。因为在做学问上,熊有伦似乎长了一双“火眼金睛”,学生的任何一点怠慢或者疏忽,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每当检查学生的论文时,他最关心的是这些论文是否真的有学生自己的想法,是否有实验数据作为论证,是否有创新点。如果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他会建议学生不要急于发表。
熊有伦认为,研究生期间,不仅仅是一个学生长知识、长学问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的阶段。而后者,老师要起表率和把关作用。
两只鸭子和三只鸡不能相加,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然而,有时甚至是一些科学家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都是不堪一击的。严谨、踏实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起码素质。
1976年,熊有伦看了一篇长达20余页的论文。凭直觉,他觉得结论是错误的。于是,他便追根溯源,一直追到最初引用的公式,发现公式两边的量纲不一致。熊有伦发现在一篇很有影响的英文学术论文中,也犯了将两只鸭子和三只鸡相加的错误。
熊有伦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一直让他的弟子们高山仰止。他的一个博士生写了一篇《自由曲面路径规划及干涉处理》的论文。熊有伦一看题目,就发问:“目前,干涉处理究竟有哪几种方法?”该博士生答不上来。顿了一会儿,熊有伦便侃侃而谈:“主要有离散样本法、可视性方法等,但这几种方法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无法对路径规划进行优化处理……”熊有伦又拿起笔演算起来。该博士生一时被熊有伦深厚的理论功底折服了。
目前,熊有伦已经有两位博士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在教书育人上以身作则的熊有伦,在做学问上更有着一种朴素的情感。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科研和教学上埋头苦干,心无旁骛。
1966年,刚刚毕业的熊有伦就参与了“曲轴动平衡自动线”和“加工中心”等科研项目的攻关。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没有资料,熊有伦和老师们一起,从系里挑选10个学生,开始了“白手起家打天下”的漫漫科研路。
那时,他还要参加那个年代特有的“学习”。“学习”之余,熊有伦便充分利用每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偷偷摸摸地搞科研。1978年,熊有伦参与的这两个项目,一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个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熊有伦十分看重论文质量,常常写完一篇论文后,总要放上一段时间,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多年来,他在机械手设计、形状误差的评定和判别、几何推理和机器人操作等方面,都获得创新性成果。1995年增选院士时,我国机械学权威雷天觉看了熊有伦的材料后,惊叹道:“这是一个奇才!”
熊有伦做事就是这样,每件事力求尽善尽美。1976年,在研制“XHK5140自动换刀数控立式铣镗床换刀机械手”时,他先后提出了20多个方案,最后优中选优,用两个机械手和一个刀座实现自动换刀,设计装配图全部画出来了,可是临到投入试制前夕,他又推倒重来。经过几番苦战,一个更新颖、更简洁的方案诞生了。他利用一个机械手,实现了自动换刀的目的。1984年,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熊有伦主持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并取得不俗的业绩。他建立了精密测量的理论体系和极差极小化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最小区域”的统一判别准则及计算机智能仲裁和判别方法,建立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统一模式。他主持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产品数字建模和可制造性分析软件系统,建立了集成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设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为提高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动机类产品自主快速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项成果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常说,共产党员要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