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荣,钢铁冶金专家。男,1928年2月17日生,河北定县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天津北洋大学冶金工程系毕业,工学学士。曾任鞍山钢铁公司生产科长、厂长助理,武汉钢铁公司总工程师、副经理。曾兼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武汉市科协副主席。现任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武汉市科协荣誉委员。
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建设及高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鞍钢恢复生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的冶炼;参加武钢一期工程建设,使国内第一座1 000m 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研制成功用1 513m 设备建2 516m 四高炉,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一米七轧机投产后,组织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改(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完成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高炉长寿技术,1991年建成集当代炼铁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武钢3 200m3高炉,该炉连续生产17年,是我国最长寿的高炉。目前,主要从事高炉冶炼过程控制、喷吹及钢铁发展战略的研究。著有《武钢炼铁四十年》等专著及中英文学术论文100余篇。
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2年获光华科技奖。1988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惜时如金为科研
——张寿荣院士的老习惯
再过几日,武汉钢铁公司的张寿荣院士要到云南参加一个学术会议。4天的日程安排中,他打算只参加前两天的学术交流,放弃会议举办方精心安排的游览和参观。
为节约宝贵时间,凡是学术会议之余安排的“游山玩水”,张寿荣几乎都不去。这已成为张寿荣院士多年来的一个习惯。
他的秘书李铁林有点小小“抱怨”:“只要是跟着张老出去,不管到哪儿参加学术会议,你甭想借着机会出去玩一下。”
这几年,张寿荣因为各种学术活动,每年去北京不下二三十次,可小李跟着张院士去,却没有一次光顾过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其实,张寿荣也只是年轻的时候才去过这些地方。
对于张寿荣来说,时间太宝贵,把时间花在玩和消遣上,这是一件奢侈的事儿。
新中国成立前夕,百废待兴。张寿荣一走出天津北洋大学的校门,就被分配至鞍钢。他和同事们啃着窝窝头,就着白开水,没日没夜地实验着,摸索着。在日本人留下的废墟上,他们开始了鞍钢的重建。鞍钢启动后,张寿荣随一大批技术人员南下武汉。带着一股年轻人的拼劲,他们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打下了武钢建设的第一桩。
担任武钢总工程师后,张寿荣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引进的一米七系统工程实施消化、创新。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吃在厂里,住在厂里,深夜的电话铃声常常把他从热被窝里召到工作现场。
一米七工程消化、创新结出的硕果,令国内外瞩目。国家科委给这个项目授予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七五”后期,武钢达到钢铁双400万吨生产指标的基础上,又抓紧“双600”万吨的配套改造。这时的总工程师张寿荣虽年逾花甲,其步履却更加匆匆:5号高炉的建造,炼钢、烧结、焦化、轧钢等生产系统的扩建、改造……年轻时的张寿荣喜欢读英文原版小说,爱听京剧,“现在连技术专业书都看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做那样的消遣!”他淡淡一笑地说。如今,他已80岁了,可每天仍要忙到晚上10时才休息:“信息太多,根本看不完”。
从企业生产一线走出来的张寿荣,与其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院士不同的是,他还要经常到企业生产一线去了解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的科研时间相对来说要紧张得多。
上午去厂里上班后,中午张寿荣一般回家吃饭,下午和晚上就是他宝贵的学习和科研时间。
在家里的这段时间,他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很少有人知道他家里的电话,而他的手机则留给了秘书小李,要是有人找他,首先得经过小李这道“隔离墙”。
小李说,如今社会有些方面比较浮躁,只要院士想出去,那天天都可以出去,因为邀请的太多了。每天他都要谢绝许多“请院士撑门面”的邀请。
张寿荣说:“不推辞这些邀请,你的学术时间简直没法保证。”所以,别人请他吃饭,他大都不去;即使在外参加学术活动,他也只是吃自助餐,从不吃桌饭,更不参加宴请。 他说,在外吃一顿,起码要一个小时吧?在家吃饭或者是吃自助餐,半个小时就解决了。在张寿荣看来,科学家应酬和社会活动过多,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一大障碍。作为院士,他认为休息之外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应用在学术研究上,不然的话,就难以做出什么成绩。
正是凭借这种惜时如金的精神,张寿荣铸就了一个个钢铁丰碑。
因为要保住宝贵的科研时间,即使现在不再担任总工了,张寿荣还是几乎不参加与自己学术无关的活动,尤其是那些上主席台坐着点缀一下的会议,他更是不去。
他说:“院士并不是什么都懂,一个人的知识范围有限,不懂的地方不要去,更不要瞎说。”
张寿荣现在还带7个博士,指导博士要花他很多时间,自认“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因此他不理解:“有的人一年带二十多个博士,不知怎么带的?”
张寿荣认为,院士作为荣誉性称号,与授予科学家诺贝尔奖一样,都是对其过去成绩的肯定和褒奖,而当上院士之后所做的工作,就要与对院士的要求相符,不搞学术和科研就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