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作言,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男,1941年9月30日生,湖南澧县人,汉族。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细胞及发育生物学专业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第四、五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教授、研究员。兼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科学通报》执行主编。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
主要从事细胞、发育、遗传和生物技术的研究。合作完成了鲤鲫间的细胞核移植。领导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培育出世界首批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并揭示了外源基因整合的动力学过程,提出了转基因鱼模型理论和克隆纯合转基因鱼品系对策;阐明了转GH基因鱼饵料蛋白利用的高效性和鱼体组成的高蛋白低脂肪品质;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全鱼”转移基因表达载体,快速生长转基因黄河鲤研究已通过中试。首次发现鲤种的DNA分子标记,揭示了鱼类生长激素基因结构对研究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特殊意义。
发表研究报告100多篇,其中3篇成为转基因鱼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文献。
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请“国际裁判”执法“国内比赛”
——朱作言院士到管理岗位之后
请“海外评委”参加国内重点基金评审,这是中科院水生所朱作言院士到管理岗位之后,极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动的一件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自1986年成立到2005年止,国家累计拨款170多亿元,其中“十五”期间超过100亿元。
1997年,朱作言走马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这之前,他因为开创性研究,被称为“转基因鱼之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朱作言就展开转基因鱼研究,并成功繁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
此时,国际科学界正被“超级老鼠”震撼着。这是人类第一次转植大鼠的基因,培育出了“硕鼠”。也仅两年,朱作言在中国研制成功“超级鱼”,发表了他的转基因鱼论文。《纽约时报》撰文称:“(朱的研究)至少比美国同类研究领先两至三年。”
此后,朱作言就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把该领域推向新高度。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是他负责的领域之一。
倾听科学家的呼声,并将这些呼声与国家政策相结合,认真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是朱作言坚持的原则,并因此在科学家中建立了很高的信任度。
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是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评委都是国内专家。为了进一步提高评审的公正性与科学性,1999年,朱作言负责生命科学部时,率先在细胞和遗传两个学科试点,在项目评审中聘请了6位海外评委。
这些海外专家,主要是活跃在科学第一线的北美和西欧等国的华人科学家。
朱作言认为:“在国内,由于同一个领域的科学家总数较少,国际水准的专家数量有限,而且相互之间由于熟识,在评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情票’。而‘国际裁判’执法‘国内比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基金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评审质量。”
据悉,2005年生命科学部共有196位海外专家参与了246项重点项目的同行通讯评议,40多位海外专家参加了专家评审会,有的学科评审组中,海外专家的人数甚至占到了1/2。
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与国际主流研究的接轨,是朱作言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之后着力做的第二件事情。
有时他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是个好教授,可没有项目,给他一个项目吧。
在朱作言的眼中,科研不是扶贫,这个“贫”不是经济上的贫苦,而是指思想上的贫乏。科研经费的分配,只能通过课题申请和同行评议而择优支持。
基础科研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那些代表国际科研主流方向的项目,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
朱作言说,上任以来,他在尽力推动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向国际主流领域靠近,以尽快摆脱游离于国际主流研究之外的边缘化局面。因为基础科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它是世界范围的,不能说美国已经揭示出了某一自然规律,我们再在中国揭示一次,其结果只是浪费纳税人的金钱。
据他介绍,目前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与国际主流研究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