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鱼儿家园的守望者——曹文宣院士的不懈追求

发布日期:2009/3/26 15:01:52      来源:      作者:曹文宣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曹文宣鱼类生物学家。男,1934年5月19日生,四川彭州人,汉族。1955年7月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鱼类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暨武汉市动物学会理事长。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事鱼类生物学研究50余年,对东亚地区淡水鱼类生物学特性形成了系统的学术思想,并将之应用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对团头鲂(武昌鱼)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了对该种野生鱼类的驯化养殖工作。如今,团头鲂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的重要产业。自60年代起,率先开展青藏高原鱼类生物学研究,创造性地论证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发展历史。70年代以来,主持多项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救鱼措施的研究中,力主不必修建过鱼设施,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基建投资;在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域生态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中,全面论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胭脂鱼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以及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关研究中,开辟了我国鱼类资源小型化现象及其资源恢复对策研究的新领域。
    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 1部,参编专著 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四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鱼儿家园的守望者
                                                                    ——曹文宣院士的不懈追求
 
    对于能够“战天斗地”的人类来说,一条鱼儿的生命显得太微不足道了。而在曹文宣的眼中,不会说话的小鱼,也是自然界的成员之一。与人一样,这些小小生命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从年轻的小伙子到古稀之年,半个世纪的栉风沐雨,曹文宣只为守住小鱼的最后家园。
    在长江最大的鱼儿—中华鲟的眼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就是它们的救命恩人。
    1981年,葛洲坝大江截流。不能上溯到四川境内繁衍后代的中华鲟,一时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家园,令这个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濒临灭绝边缘。
    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救鱼措施的研究中,正是曹文宣院士将中华鲟确认为主要对象,并科学论证它可以在坝下自然繁殖,主张以繁殖群体保护和人工繁殖放流,从而保证了中华鲟物种的生息。
    曹文宣说:“每一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对于当地的鱼儿来说,其影响有时是灾难性的。”
    每当听到长江干、支流上一处处梯级开发响起的电钻声,曹文宣就辗转难眠。
    为了谋取长江鱼类的生存空间和出路,半个世纪中,曹文宣走遍了长江流域大大小小的河流,并一次次站出来大声呼吁。
    三峡大坝将矗立于淡水鱼类最丰富的长江干流上时,曹文宣直陈:600多公里长的长江上游江段将由急流环境变为缓流环境,“这将使118种长江特有鱼类中的43种面临生存危机。”由此,大坝设计时就尽量考虑到了如何保护鱼儿们的家园。
    对于拥有大量长江特有鱼种的青衣江和安宁河,他也力谏不要建水电站。“但现在一些老板正在做圈地运动”。
    据说,在长江上游,除了在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外,从虎跳峡到宜昌的2 400公里的干流江面上,还将规划建设十几座大型水利工程。
    在岷江等长江支流上,无序水电的开发,使得江河间断地露出干涸的河床,改变了鱼类的生存环境,这将是它们的一场“灭顶之灾”。
    问题不仅仅只是兴建水利工程,渔业管理也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每年4—6月份是禁渔期,但到了7月,一些渔民就在江湖上摆起了“迷魂阵”,大量捕捞各种鱼类,而此时长江里的四大家鱼,个头才只有10厘米左右。洪湖里像小虾子一样大的鲫鱼,也大都被捞起来了,一斤有上百条!
    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说起这些时,曹文宣流露出些许疲惫,研究了半个世纪的鱼,却有一种失败感。
    年轻时,曹文宣在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9次踏上青藏高原,一去就是半年,最高到达海拔7 000米的地区,基本上摸清了青藏高原的鱼类,并采集了近百种、上万号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鱼类新种。
    他的工作澄清了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对青藏高原鱼儿分类中的混乱,并首次从生物演化的角度反映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发展了我国的动物地理学理论研究。
    1984年,中国科学院首次颁发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时,曹文宣就名列其中。
    20年间,曹文宣的身体状况在悄然变化:指甲变形,心电图也有变化。1956年刚去青藏高原时,在青海湖畔的草滩上,曹文宣追得上小兔子,1966年他还可在拉萨打篮球,但到了1976年考察工作告一段落后,他感到力不从心。
    因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曹文宣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1973年,他在洞庭湖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在高原长期缺氧及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他的双眼患上白内障,一度须戴1 800度的眼镜才能看书。
    那时很苦也很累,可那种疲惫却让曹文宣感到心安。现在看到鱼儿的家园越来越缩小,曹文宣心中产生一种深刻的无奈。
    他说,鱼儿不会说话,作为中国鱼类学会的理事长,他有责任代表鱼类讲点话。
    鱼类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不能视其可有可无。曹文宣说:“人类大鱼小鱼地吃它不说,还要弄得它绝种,这是没有道理的!”
    一个物种是经过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的进化才形成的,不能到处都修水电站吧?总得要留几条河啊!
    1993年起,曹文宣多次带队组织科研人员对长江支流赤水河的水生生物进行全面调查。
    经多年调查研究和比选,他和其他专家提议,把赤水河作为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首选河流,并连续于1999年、2000年,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分别提交了两份提案:在赤水河上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不要在赤水河干流修建水电工程。
    幸运的是,这些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包括整条赤水河在内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他说,这也许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避难所。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