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垣,磁约束聚变技术及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男,1933年8月8日生,湖北宜昌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电气学院名誉院长,教授。ICFIF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国最早(1958年)从事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也是迄今为止两院中在磁约束聚变技术方面惟一的院士。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工程研究的第一线。20世纪60年代,负责磁镜绝热压缩装置“小龙-2” 和仿星器装置“凌云”的研制。70-80年代前期,参与主持我国首台大型托卡马克“中国环流器一号”(HL-1)的研制建造,负责工程方案设计、总体电磁工程、脉冲电源与总控系统,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以后,又负责完成HT-6M托卡马克的脉冲电源与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和磁约束核聚变领域国家自然科学首项重点基金——“改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磁约束性能的新理论和新途径”。还将核聚变与电磁工程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取得多项成果。近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先后发展了超导电力、脉冲功率、核聚变与等离子体、脉冲强磁场等学科点。其中,脉冲强磁场已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作为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了我国参加ITER的立项论证工作。
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核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多项,获国家专利10余项和专利优秀奖1项。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心怀天下的院士——初次接触潘垣院士
原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和有的科研人员一样不善言辞,对科研之外的社会问题关注甚少。可第一次接触潘垣教授,就让人觉得这位院士着实有些与众不同。
潘垣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聚变研究和脉冲电源技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
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领导四顾茅庐,诚恳邀请潘垣“出山”。潘院士深受感动,当年9月便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喻园,落户电气学院。
接受媒体采访,他说实际上是出于一个非常“功利”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记者的笔,向有关方面表达我的意见。”
他只给了约半小时的采访时间,其间就湖北和武汉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
他说,制约湖北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人口、资源、环境、观念、机制和体制等,但其中影响最深刻的是观念、资源和环境。
潘垣认为,观念落后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因素,转变观念要像中医治疗慢性病那样,持之以恒地强化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这一点,青少年要通过教学大纲制度化,成人要通过宣传教育规范化。
在潘垣看来,我省一方面缺煤,另一方面虽有三峡水电,却不能自主支配,因此能源匮乏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增长模式,对传统耗能产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综合效益产业,并要积极实施第三产业战略,建设以武汉为中部龙头的全国最大型现代服务业中心。
此外,还要实施节能优先战略,审慎稳妥地发展核电。
在环境问题上,潘垣认为:要将整治污染、净化环境列为湖北省的基本政策,制定规划,纳入法制,逐年加大投入。要积“愚公移山”之力,创我省山绿水清之美景。
对武汉的建设,潘垣也提出了诸多建议。比如说,将环东湖—磨山地区辟为生态环境特级保护区;修生态渠,沟通南湖—东湖,引长江水入湖,活化两湖之水;将长江大桥铁路线改道等。
提这些建议时,潘垣显得很激动,动作和手势较多,以至于摄影者事后说,因为潘垣讲话时老是在动,所以照相机一时无法对焦。
对于他本人,潘垣不但拒绝介绍任何情况,也拒绝了采访他周围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