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发,植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家。男,1953 年12月19日生,湖北公安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76年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遗传学博士学位,其后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1986年回国。现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兼任教育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管委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Plant Breeding》、《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基因组、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作物品种资源的分析与基因发掘、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形成了独自的体系和特色。主持国内外各类重大科研课题50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40余次,在《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ure Biotechnology》、《The Plant Journal》、《Genetics》、《Plant Molecular Biology》、《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Phytopathology》、《Crop Science》、《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140余篇。
1993年获瑞典国王Baudouin奖,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杰出校友奖。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解码水稻基因“天书”——张启发院士的人生志向
美国国家科学院2007年5月1日上午在华盛顿宣布,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当选为新一批外籍院士。张启发又一次成为媒体聚焦的对象。
面对纷至沓来的采访预约,这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大家》等栏目,张启发一一婉言谢绝了。他对学校宣传部的同志说:“10年内不去露这个脸(指接受媒体采访),要抓紧时间做点事情。”
低调是张启发的一贯作风。记者圈子内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湖北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希望能对张院士进行采访,虽然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省、同一个市,距离很近,但这位记者被张启发院士五次拒绝。没办法,这位记者乔装成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才得以见到了他,并以五次采访被拒为题写了一篇报道。
2001年10月30日,张启发以“转基因科技知识”为题给朱镕基、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上课。讲课完毕后,他立即回到学校,一头扎进实验室,闻讯而来的记者再一次失望了。
学生眼里的张启发,是一个充满“热度”的师长。他用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金,设置了一个“生命科学优秀学生启发奖学金”。他说,要做到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为吃饭发愁。出身贫寒的张启发以自己为例,鼓励贫困学生要学会把苦难的磨炼当作一种财富。
然而,对于奖学金的设置,张启发不愿意多提及。他说,“启发”不是代表我的名字,而是表示启发学生思考。
张启发觉得,做科研这是他的人生志向,必须全神贯注。
分析张启发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他的人生充满了时代赋予的戏剧成分,而他的志向显然与这些跌宕的经历有关。四岁多上小学,十岁读完小学,然后上了两年初中“文革”就开始了,张启发不得不辍学。
在“文革”动乱中,张启发回到公安老家当上了农民,一干就是五年多,先后做过民办教师、生产队干部。只读了两年初中的他,后来被直接推荐上了大学,而读大学的三年时光,也绝大部分是在地里度过的。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已在华中农学院留校任教的张启发,突然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开始拼命给自己补课。
几年间,他在工作的同时,自学了英语和大量的基础与专业课程。1982年,张启发被教育部选派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一边按国家对访问学者的要求进行科研工作,同时也按照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上课、做作业、考试,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加州大学遗传学哲学博士学位。
学业有成的张启发选择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也尽可能地给这位学校的第一个归国博士提供科研条件。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为水稻基因研究。和袁隆平院士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不一样的是,张启发开展的是水稻基因的理论研究。他率先在国际上应用分子标记进行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因的研究,为我国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水稻基因组和生物技术研究体系,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成果。 张启发因此获得多个响亮的头衔。37岁时,他成为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38岁成为中国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40岁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年,学校人事处领导满怀欣喜地找到张启发,拿出一张报选院士的申请表,却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请你拿回去吧。”两年后,张启发再次谢绝领导的这一好意。几位老先生有些坐不住了,“评选院士,这不仅是关系到你一个人的事!”
熬不过别人对自己两年的催促,1999年张启发只好填了表。时年45岁的张启发,当选时为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
当上院士后,张启发的“外事”活动明显增加。“经常在外东跑西赶的,有些事根本与我的工作搭不上边。”他说。四五十岁正是科研的黄金时期,为了避免更多的干扰,张启发留给外界的唯一联系方式是办公电话。离开了办公室,学校几乎没有人能找到他,他的手机几乎不开机。
安安静静干事, 这是张启发最向往的一种科研环境。近年来,他领衔主持了国家重大课题“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水稻基因组共有4万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如何决定水稻生长发育、 产量、品质、抗性等,犹如一本“天书”,不易解读。要弄清楚每一基因的功能,犹如在基因词典中定义了一个词条,有了足够的词条才可能解读这本天书。从词条到天书,这是张启发正在做的事情。待到天书破译后,科研人员便可如意地设计、组装水稻品种。
张启发目前致力的另一项研究是“绿色超级稻”,其目标是培育出能做到基本不打农药、大幅减少化肥、减少灌溉的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这项工作对于缓解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绿色超级水稻的培育,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技术上,都极具挑战性。他估计,通过努力,2020年可能做到。
“这是两项宏伟目标,需要国内外科学家大力合作,我们现在做的工作还只是一个开头。”张启发介绍,能把功能基因组和绿色超级水稻这两件事情做成,他的人生价值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