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润,工程地质专家。男,1929年4月20日生,2007年6月25日去世,天津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地质专业。1955-1957年留学苏联水电科学院,进修工程地质。曾任地质部三峡队、北江大队、陕西省第二水文地质队的技术负责人,三峡省地矿局(筹)总工程师,湖北省地矿局技术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三峡工程验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名誉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名誉会长,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
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峡水利枢纽选址勘查的技术负责人,三斗坪坝址的主要推荐者。在三峡工程论证研究中,主持完成了坝区地壳稳定性、水库岸坡稳定性、水库诱发地震等重大问题研究,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三峡工程决策和优化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三峡水库地质灾害防治中,指导完成了500余处滑坡、崩塌的防治、监测工作,保障了水库蓄水和移民工程的安全。负责完成了成昆、襄渝铁路地质复杂路段的勘查,保障了铁路顺利建成通车。对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深基坑变形两大地质问题的预防与处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环境地质学科体系建立、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防治要点和星地碰撞的地学效应等方面,有独到的理论建树和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书籍多部。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被授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峡工程“侦察兵”——工程地质专家刘广润院士掠影
拎着一把长约30厘米的小铁锤,刘广润爬上海拔600米的马鬃山,刨刨土,敲敲岩石,为此处发生的地质变动和房屋开裂寻找原因和防治方法。
2004年,75岁的刘广润像这样在巴东境内处理地质灾害多次。手上这把小铁锤,跟随他五十多年了,但它并没有因为岁月的久远而生锈,而是愈益光亮了。
刘广润是从黄河走到长江的,1952年从南京矿专毕业后,就投入了“治黄”的行列。他和同行一起沿黄河勘查包头至三川河的7个坝址。
作为三峡水利工程的一名“侦察兵”,刘广润最了不起的事,就是为三峡工程选址。
1957年,28岁的刘广润从前苏联留学回国,被分配到地质部三峡队任技术负责人。当时的主要地质勘查任务,就是为三峡工程选择坝址。坝址比较选择,是在以南津关为代表的石灰岩坝址和以三斗坪为代表的花岗岩坝址之间进行。
选择南津关作为三峡坝址,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水电专家萨凡奇的主张。
解放后,坝址设计研究重点仍然放在南津关。
但刘广润发现,位于西陵峡出口的南津关坝址河谷狭窄,岩层外貌虽坚硬完整,而其内部岩溶洞隙发育强烈,很多地方被溶蚀淘空,因此不宜作为三峡坝址。通过深入勘察,刘广润发现位于西陵峡中段的三斗坪坝段的花岗岩表部的风化层并不像人们原来想象的那么厚,风化层下面坚实可靠。这就为三峡工程避开南津关的隐患提供了有利条件。
1958年春,周恩来总理视察三峡时,亲自考察了南津关和三斗坪两个坝址。
刘广润向周总理汇报两个坝址的工程地质情况,并推荐三斗坪作为三峡工程坝址。周总理当即指示,将勘察设计的重点转到三斗坪。
后来又经过多次勘察比较,有关部门最终将坝址定在三斗坪。
三峡不仅以其雄峻、秀奇的地质地貌闻名于世,而其地质灾害之大也震惊世界。为了三峡航道和沿岸居民的安全,刘广润在三峡工地一干就是40多年。
1983年,在湖北省科委的一次专题会上,刘广润语惊四座:新滩北岸姜家坡至广家崖一带,已开裂的斜坡,有整体滑移并摧毁新滩镇的危险,建议及早搬迁。果然,1985年6月12日,震惊世界的新滩大滑坡发生。由于密切监视,准确预报,全镇1 300多人无一伤亡。
新滩滑坡将新滩镇推入长江,造成长江断航,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事发后第二天,刘广润陪同省政府领导乘专机到宜昌,一下飞机就跳上汽车直奔滑坡现场。此时的新滩滑坡余动不断,刘广润不顾个人安危拿起一根竹竿作探杆,在滑体进行实地勘察和定点观测。在专家论证会上,省政府领导面对上下游滞航的上百艘轮船和上万人的疏散问题,焦急地问:“你们地质专家看能否很快复航?”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在座的专家一时拿不定主意。刘广润十分清楚,长江断航一天,国家就要损失一个亿。当省领导再次把目光投向刘广润时,他坚定地说:“根据现场踏勘观测,滑坡体大的活动不会再发生,建议长江复航。”
40多年来,他攀悬崖,登绝壁,指挥、指导了数百处滑坡、崩塌及水库塌岸等地质危害的防治,不仅对三峡两岸的灾害进行了成功预报与防治,而且勘察出重大地质灾害数十处,挽救了峡江无数的生灵。
在勘查、处理这些灾害时,刘广润曾遭遇多次生命危险。历史上,位于南津关和三斗坪之间的莲沱镇,曾发生多次大滑坡,推入江中的土石体、民房等建筑残渣,使得长江江底凹凸不平,形成了极为有名的“莲沱三漩”,舟人望而色变。
一次,因看莲沱滑坡,刘广润乘坐小船须经过这里,小船一下子进入了漩涡。眼看小船向漩涡中心转去,幸好船老大经验丰富,紧盯着漩涡变化,看准了一个机会,狠命划了几下,船才钻了出来。
像这样的生命危险,刘广润在其地质生涯时,遭遇过三次。
对三峡的地质地貌、地质灾害,刘广润了如指掌。他认为:要将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好,还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