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大器晚成的科学家——中国惟一的养猪学院士熊远著

发布日期:2009/3/26 15:01:41      来源:      作者:熊远著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熊远著动物遗传育种专家。男,1930年7月8日生,湖北竹山人,汉族。1959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79-1995年多次赴欧美考察学习。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养猪学分会名誉理事长、遗传标记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曾是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致力于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1986年培育出瘦肉型母体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Ⅲ、Ⅳ系)。以“湖北白猪”为母体筛选的杂优“杜湖猪”,以肉质好、瘦肉率高畅销港澳。提出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培育出7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并配套利用。建立了PCR-RFLP等快速准确检测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出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并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主持培育出瘦肉猪抗应激新品系。组建猪的资源家系,开展了猪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的研究,定位了猪肌肉脂肪、皮肉率和平均日增重等多个重要经济性状的QTL,分离了FLH3等4个与肌肉生长、肉质性状、脂肪代谢及繁殖性状有关的新基因、新标记。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武汉)、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4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先后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器晚成的科学家——中国惟一的养猪学院士熊远著
 
    与当前不到30岁就已是大学教授的年轻人相比,甚至与同时代的学者相比,熊远著都算是大器晚成。
    1930年,熊远著出生于湖北竹山县一个在当地属于衰落的书香世家。父亲仕途不顺,后在私塾谋得一教席。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的熊远著对中国文学和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勤奋好学的他,20岁考入湖北农学院,该校后来并入华中农学院。
    因疾病几度休学,29岁的熊远著从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毕业,53岁评为副教授,56岁完成平生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并成为教授。
    毕业后,熊远著留校任教。他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忙碌着种猪资源的调查。20世纪60年代初,熊远著与同行一起开始了湖北省地方猪种资源的调查。当时工作条件很差,交通十分不便,调查仅靠一双脚走村串户。3年时间内,他走遍了全省66个县市的村村寨寨。
    随后,他又参加了全国猪种资源调查,并先后到浙江、湖南、 广东、 广西、安徽、苏州、海南、东北以及西北等地调查。白天,熊远著蹲在农家的圈舍里测量猪的长、高及胸围,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等,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调查资料。最终,他与其他学者一道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是唯一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
    这段磨砺让熊远著终生难忘,更为他后来开展猪种选育与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熊远著说,二十年的实地调查,等于又上了一次大学。
    经历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洗礼,熊远著开始了他厚积薄发的科研生涯。此时他已年近半百。
    20世纪70年代,中国市场的猪肉供应,主要是当地土猪。此时香港人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更想吃瘦肉。可内地运过去的猪肉犹如“丹顶鹤”,只有上面一点红的瘦肉,剩下的全是白白的肥肉,一时在香港市场上少有人问津。而此时,香港几乎是内地换取外汇的惟一市场,生猪则是内地换取外汇的主要商品。
    一个夏夜,熊远著和同事坐在竹床上一边乘凉一边聊天:“搞瘦肉猪有什么难的,我们也能搞!”领导说,“那好,给你最好的条件,看你能不能把中国的瘦肉猪搞出来?”后来,领导给了熊远著1 400元,还建了一栋茅草猪舍。就此,熊远著与同事开始了培育中国瘦肉猪的艰难历程。
    为了育种,熊远著与同事养了一栋猪舍的母猪和小猪。每天早上,熊远著要去南湖机场附近打湖草,回来煮熟,再加点饲料喂给猪吃。这样的猪食,熊远著每天 要挑十几担,所以常常累得倒在猪场的床上睡着了。
    选育瘦肉型猪的道路并不是很顺利。那时,大多数的中国人连肥肉都吃不上,对熊远著培育瘦肉猪这一超前举动,有一些人支持,也有人不以为然。刚开始,熊远著养育的猪发生了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当时有饲养工人戏言:“熊教授的猪长不动,半年只有50多斤,还拉稀。”
    这一问题给课题组乃至课题主管方省科委很大压力。有的人就开始议论,中国人现在肥肉都没吃的,还搞什么瘦肉猪!也有人批评,搞瘦肉猪是为香港有钱人服务的,国家出这么多钱培育瘦肉猪不值得等等。
    在失败和压力面前,熊远著没有气馁。当时他的家在汉口,到华农的交通极不方便。有时他就每天早晨四点起床,赶第一班车来到学校猪场。冬天有时大雪封桥没车,他就步行过桥再搭车到家。中午,吃两个馒头、喝一杯水后继续干。为了育种,熊远著干脆很少回家,几乎在猪场里待了16个年头。  
    1986年,熊远著与他的研究集体终于成功培育出我国自己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988年,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同时,熊远著又与同事一起,利用“湖北白猪”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后,优选出高瘦肉率的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并获得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熊远著已经58岁了。
    “杜湖猪”运抵香港后,一度引起轰动,批量销往港澳,深受欢迎, 湖北也因有“东风车”和 “杜湖猪”而在香港名噪一时。
    正在大家频频举杯庆祝这一成果时,同事们却发现熊远著失踪了。后来,还是在桌子底下找到了他。这位非常注重形象的科学家,高兴得喝醉了。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