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春,家畜传染病学专家。男,1953年3月20日生,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77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兽医专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赴德留学,1988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兼任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禽流感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计划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家畜传染病学的研究。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爆发流行,分离鉴定了猪伪狂犬病毒,研制了各种诊断方法;系统阐述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五大临床表现形式,研制了30多个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提出了猪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克隆测序了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两个全基因组序列和多种病原的50多个功能基因。构建了猪伪狂犬病毒通用载体,获得了转基因安全评价证书14项,新兽药注册证书9个,国家发明专利4个。制定了猪伪狂犬病检疫规程国家标准和猪细小病毒检疫规程农业行业标准,修订了猪血痢检疫规程检疫检验行业标准。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2部。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奋斗铸就成功
——土家族走出来的院士陈焕春
确诊四川资阳和内江那场“不明疾病”为“猪链球菌”所致。他告诫,动物健康也就是人的健康,50%的动物疾病可以传染给人,而人的传染病大约60%来自于动物,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80%来源于动物。这些定论,一时将多年埋头耕耘的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推到了公众面前。
早在2003年,这位土家族的院士就站在SARS和禽流感科研攻关的前沿。2004年正月初八,陈焕春身负重任奔赴北京,参加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召开的禽流感防控专家会议。他提出了禽流感的防治方法,并建议国家要把防治动物重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提高到像我国治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一样的高度来对待。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此后,他还承担了禽流感快速检测和诊断试剂等重大攻关任务。在“非典”科技攻关上,陈焕春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的一个基础科研课题。
2003年,陈焕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第三位动物医学领域的院士。从恩施贫穷的小山村到获取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陈焕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艰辛。
每年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陈焕春十有八九是在实验室忙碌。有时深夜从外地出差回来,他总是行色匆匆,要先赶回实验室看一看,然后再顶着星星踏着月光回家。
1998年和1999年,大年初一刚过,陈焕春就出诊山东和河南。他常常进猪场,要亲自摸摸猪的耳根,从肛门处测病猪的体温。长期从事动物疾病防治的他,总会仔细查看任何一个细微症状。那年元宵节,本是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他却借宿在河南周口。
“陈老师真忙,”他办公室一个小姑娘介绍说,“一年365天,没看他休息几天。现在当了院士,比过去更忙。”
陈焕春出生于恩施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家,家里姊妹5个,家境不是太好。但陈焕春上学时特别勤奋,少年时的贫苦磨砺,造就了他拼搏上进的性格。
30岁那年,陈焕春以青年学者的身份被学校派到德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慕尼黑大学攻读兽医学研究生。那时该校的德语考试很难,学校规定外国留学生德语考试及格后才能注册,否则就拿不到毕业证。
每天清晨和中午,陈焕春趁德国人喝咖啡的空档,找他们读一遍《慕尼黑晚报》。回到宿舍,他就赶紧复述和默写一遍,再与报纸上对照。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个月,他的德语考试及格了,完成了导师要他半年全脱产学习德语的任务。
在德期间,陈焕春没有节假日,白天、晚上都泡在实验室。凭借天资和努力,他完成了导师始终没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首次建立了单抗ELISA方法检测犊牛粪便中的冠状病毒抗原。当时,这一成果在欧洲学者中引起了不小反响,至今欧洲一些国家还在用这个方法。
1989年,36岁的陈焕春回到国内。做动物病毒实验要求较高,但他没有实验室场地,也没助手,更没资金。
那时学校连一台看细胞的倒置显微镜也没有,他只好到其他院系借着用。一次,他好不容易借到一台,抱着显微镜一路小跑(当时兽医学院在校外,距校3余里),回到了实验室。
又一次,他发现垃圾堆里有一台已被报废了的离心机,立即把它捡了回来。后来,这台捡来的设备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他的很多重要科研就是靠它完成的。至今,这位“老迈干将”仍在实验室正常运转。
好不容易七拼八凑添置了一些设备,但因华农大兽医学院位居学校的边远区,水电难以正常保证,电压很不稳定。陈焕春的实验设备经常被烧坏,烧一次就修一次,修了又烧,烧了又修。就这样,他的科研始终没有中断。
做动物病毒研究,重要的还是需要大量的病毒资料。为取得第一手资料,1989年刚刚从国外归来的陈焕春,就深入畜牧生产第一线展开调查。
他每天泡在实验室和猪圈里,饿了啃上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水。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他从大量的病料中分离出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找出来了当时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一个“罪魁祸首”。
当时,国际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分离出来这种病毒。陈焕春的实验室成为国内第二家分离出这种病毒的单位。
20世纪90年代初,猪伪狂犬病毒成为国际上危害养猪业最大的杀手。那时,国内出现大量死猪,其程度比腹泻病所造成的危害还要大。陈焕春又率先在我国确定了猪伪狂犬病的爆发流行,并分离鉴定了猪伪狂犬病毒,研制了各种诊断方法、试剂及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为我国伪狂犬病的控制与根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焕春坚持科研课题的确立来源于生产实践,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的学术思想。因此,无论多忙,他总是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动物疫情,诊断我国动物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及人畜共患传染病。他的部分成果在本行业中得到转让,给疫苗生产厂家和养殖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