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致力汽车“中国造”——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华林教授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华 林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华林男,汉族,1962年10月生,湖北蕲春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5年获原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压力加工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5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塑性工程学会特种轧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会理事、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湖北省粉末冶金学会理事长、湖北省锻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塑性工程学报》和《锻压技术》编委。
    长期从事材料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UMIST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半年。主持筹备和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汽车车身制造工程本科专业方向。主持和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省部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在北京、重庆、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市多家企业投入了生产应用,产生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等索引。撰写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3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GM中国科技成就奖。
    先后被评为机械部优秀科技青年、机械部跨世纪学术骨干,获机械部全国百名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致力汽车“中国造”
                                   ——
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华林教授
                                

                           主持我国首个汽车车身制造本科专业
   

    小时候,华林已经迷上了读书,也渐渐明白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他渴望掌握更多知识,拥有更多才能。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华林求知的渴望变成了现实。1978年,华林被武汉工学院(前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就读于锻压专业,从此开始了他 孜孜不倦的求知旅程。
    1985年,在姜奎华等老教授的带领下,华林开始从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和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重任在肩,华林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忙了。为了不负学校和老教授的厚望,他经常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整天泡在实验室。
    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华林的“实力”渐渐丰厚,他已经具备了单独起飞的基础。1995年,在他的一手主持下,武汉理工大学筹备并建立了我国 第一个汽车车身制造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他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家重点高校骨干教师项目”支持,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UMIST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半年。
    同时在教学中,他于1985年参加了我国第一个模具设计制造本科专业方向的建设工作;1995—2000年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汽车车身制造工程”本科专业,为培养我国急需的汽车车身和模具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此外还编写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塑料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UGⅡ软件实用教程》等教材。
                                

                                   “科研工作离不开团队精神”
   

    “以前用车床生产的汽车轴承容易老化,不少依赖进口,不过现在用我和同事研发出的 ‘冷轧或热轧精密成型技术 ’生产汽车轴承,使用寿命提高了5~10倍,不仅满足了国内所需,还出口到欧美等地……”
    采访中,43岁的华林教授指着同步器齿轮、变速器齿轮等数十种工艺先进汽车零部件向记者一一介绍,笑得十分欣慰。据了解,这些产品都是 他和同事历时近20年研制出来的,目前已被东风神龙等国内数十家汽车生产企业广泛采用,这些国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大大降低了 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力。例如,过去用锻造技术生产汽车齿轮,建一条生产线需上亿元,只有二汽这样的大企业才建 得起,而单只齿轮的造价更高达数千元。不过现在运用了华林和同事们研究出的热轧精密成型技术,建一条生产线只需50万元,而单只齿轮的 造价也降到一两百元。虽然华林的科研成果在北京、山东、江苏产生了重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过他却非常谦虚地说:“我比不了数学家陈景润,它可以一个人埋头计算,出成果。但我必须依靠集体,没有同事间团结合作,不可能拼出这些‘中国造’。”
   “只让别人做事,不为别人做事,工程是搞不好的”
    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20年里,虽然华林的实验室离家只有不到10分钟路程,但除了早餐之外,他几乎没有按时吃过饭。有时候到晚饭的时间了,妻子打电话到实验室催丈夫回来吃饭,华林总是接了电话,说声“知道”,却依旧是晚上九、十点钟才抱着一卷图纸回家。华林攻课题的时候,有股倔劲,非要一气呵成,把当天的实验或数据作完才肯罢休。
    华林28岁那年被学校破格提升为副教授,30岁刚出头又被提为正教授,成为武汉理工大学教师队伍里少有的年轻教授之一。由于在教学科研工 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华林获得了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获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中国科技成就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2年教育部全国百名高校青年教师奖(排名第一)、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奖励。同时还获得了机械部优秀 科技青年称号、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奖励。回忆起这近20年的科研道路,华林的感慨颇多。他一次次地强调,“自己的本事再大也离不开团体,如果恃才傲物,就难以做出很大的学问。”因此,他特别感谢陪伴自己成长起来的“师傅”和“弟子”。
    1997年元旦,华林和赵仲治教授等6个同事到湖北车桥集团,对于该厂合作开发的冷板辗精密成型技术进行“中试”,如果测试成功,该技术便可直接投产,由于工厂还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只允许他们利用元旦期间工人放假时在车间测试,如果一周内完不成,就很可能要再等上一年半载才有新的测试机会。因此,他们每天只能24小时不停地呆在车间反复测试,累了、困了就趴在工作台上小憩一会。那年冬天冷得出奇,水泼到门口不一会就结成了冰。车间厂房空阔,风在里面吹得呼呼作响,华林的脸鼻耳都冻得通红,特别是到了午夜,手脚都冻麻木了,根本无法控制。到了咬牙都难以忍受的时候,他们就停下来聊聊天,互相勉励几句,稍稍休息后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最终,他们的测试成功了,工厂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大有改观。
    虽然现在华林在单位是学科带头人,但他却还是经常做些“打工”的活。他说:“只让别人做事,不为别人做事,工程是搞不好的。只有主动和同事配合,和企业老总配合,和工厂工人配合,这样才能成功。”
           

                                     努力建设研究型学院
   

    身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华林在科研第一线上取得了很多成绩,同样他也对自己分管的学院科研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日渐成熟的理念。
    他对于材料学院科研工作改革的思路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材料学院科研新的增长点,促进材料学院科研可持续发展。从现在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