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枝,女,汉族,1963年4月生,湖北新洲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7月湖北省农业机械专科学校毕业。毕业后,先后在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机械配件厂、农机研究所工作。现任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工程师。
主要从事农机企业管理、农机研制开发、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完成了部、省、市、区下达的农机化科研、新产品开发、新机具试验、示范等多项课题,共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农机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3项;武汉市农业区划成果三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传播学会科技论文二等奖、湖北省农机学会优秀论文奖,其撰写的《新洲县机械深施化肥项目工作总结》被录入《化肥机械深施原理》一书,公开发行。
二十三年不了农机情
——记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工程师王双枝
从如花似玉的姑娘到成熟女工程师,整整23个春秋,王双枝把她的青春献给了农机,献给了农机科技,在人生的道路上踏出了一道亮丽的轨迹 。
发誓改变家乡落后生产方式
1982年,19岁的王双枝从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毕业,带着美好的憧憬回到了家乡,在新洲区农机局做一名普通技术员。上世纪60年代, 举水、倒水中西部平原地区的棉麦机械化耕作应用得到国家肯定。她为新洲农机化事业曾经的辉煌感到振奋,同时也为这辉煌没有延续而感到惋惜。她暗自下决心:一定要为新洲的农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智。
年轻的王双枝在高级工程师吕今笑的带领下,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推广项目。新洲是农业大区,在粮棉管理施肥环节习惯于 撒施和浅施,要想让广大农民明白“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的道理还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王双枝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抛弃做姑娘的矜持, 同吕今笑一道走村入户,来到田间地角,磨嘴皮,发资料,宣传介绍这种农机技术。
她选择了铁甲、周铺2个村4户农民种的20多亩小麦作示范,同时做通涨渡湖农场3分场万学咏的工作,以他家6亩棉花田作示范。确定好服务对 象,王双枝又埋头施肥播种机的图纸设计中。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翻阅比较了大量同类机械的资料,她在掌握新洲麦棉间作习惯的基础上 ,设计出了新型的机械,经生产试用,效果十分理想,于是,这种由她设计的ZSB-2型人畜力施肥播种多用机,经她示范指导操作,试点农民 很快掌握。
王双枝和农民一起,为麦田棉地分别深施底肥、拔节、结蕾肥,并记下数据。结果出来一对比,铁甲和周铺的20多亩小麦比过去每亩增产15% ,每亩还节约化肥3公斤;万学咏的棉花亩产增加10公斤,小麦增产30公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看中的是现实,王双枝的努力没有白费。农民从机械化深施肥技术中实实在在地感到,应用此技术,节肥、增产、 增收、减轻劳动强度。如今,新洲10万亩小麦和15万亩棉花在应用这一技术。近几年,新洲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蔬菜产业渐成气候,王双 枝又把眼光瞄向了蔬菜,她在思考如何应用机械技术减轻菜农的生产强度,增加菜农的收入。
制糍机一试身手
科技就是要为人民带来福音。王双枝深谙此理,她知道,她不是从事的什么尖端科学研究,但她所倾情的农机科技,不仅能给人民带来经济效 益,更重要的是能方便群众,造福于民。于是,她将精力倾注到了小型适用机具的研制与开发上。
过年打糍粑是鄂东农村的风俗和传统。出生在农村的王双枝知道,寒冬腊月,3-4个男人在石臼中围成圈,“嘿哧,嘿哧”地用木棍鼓捣,人 人都汗流浃背。人工打粑的费时和费力,让王双枝不安。她想,如果能用机械来代替人工该多好啊!她为此而苦苦思索,受豆浆机的启示,第 一次画出了打粑机的设计图纸,她组织技术力量对自己的图纸进行修改完善,又同工人师傅们一起试制这种机械,一次、两次,一共经历十多 次的反复试制、实验,终于生产出了一台打粑机。这种打粑机不仅能机械制作糍粑,而且还能磨豆浆。一投放市场,很俏销。
徐古镇刘二村农民陶维峰购置一台这样的机械制粑机,每年仅过年时半个月的生意,能赚3000多元。王双枝研制开发的机械打粑机结束了新洲 人工打粑的历史,她的这种打粑机不仅在新洲得到了普及,而且辐射到周边的麻城、红安、团风、黄陂等市县区。有一位农民对打粑机写了首 打油诗:稀奇真稀奇,打粑用机器,不用过多久,会有喂饭机。这既是对这种机械的赞美,同时也是对新技术的企盼。
王双枝研制开发打粑机成功的这一年刚好23岁。她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后的几年里,她孜孜不倦,发愤 努力,又先后参与研制了7种新型农机具,其中“NZJ系列组合米机”、“地膜覆盖机”、“人力鸡饲料喂料机”通过省市级鉴定。
要让千万农户都会用农机
新洲是传统农业大区,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粮棉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优质稻生产基地规模在扩大,传统的种植方法深深刺痛着王双枝 的心。每当看见农民弯腰扯秧插秧,她就好像感觉自己失职了,上世纪70年代,新洲农村有些地方使用过插秧机,可惜不能持久坚持,只是昙 花一现,当90年代末期再次使用机械插秧时,依然得不到农民的认可。
难道是农民愿意抱着传统不放?王双枝虚心向原来的老农机技术人员请教,对使用过机械插秧的农民作了大量调查,同时翻阅过去留存的资料 。王双枝终于弄明白,70年代的机械插秧失败原因是育秧不配套,90年代购进的延吉生产的插秧机行距不合新洲的习惯。找到失败的原因后, 王双枝决定找一款切合实际的插秧机械。她只要赴外地考察就留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网上查找,韩国和日本生产的插秧机适合新洲实际,但价格不菲。2005年王双枝抓住政策机遇,落实农机购买补贴政策,购回了插秧机械作试点示范使用,获得成功。观看了解了机械插秧的农 民兴奋了,激动了,纷纷表示明年要带头使用机械插秧技术。
王双枝永远不会忘记,1998年,她领命出任单独成立的区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的那些日子。新成立的技术推广站,没有场所,没有资金,没有 试验场地。王双枝没有被难倒,她从“搭架子、树牌子、清场子、建班子”入手,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建起了新机具展销部,搞起了作业服务队,创办了新洲设施农业试验基地。
在这些日子,她早出晚归,儿子不满意,讥讽说:妈妈嫁给了农机,只爱她的农机。王双枝听了心酸酸的。农机站逐渐有了眉目,王双枝又在 思考全区农机技术推广问题。这年5月,为了在新洲推广机械收割,她亲赴杭州选型机械,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十二胸椎压缩性骨折,她不顾疼痛,一方面住院治疗,一方面安排人购回了机具,抢在小麦收割前,将收割机运回了新洲。这是她当站长首次在新洲推广应用联合收割机,经在孔埠、旧街等地示范很快得到推广。如今,全区已发展机动收割机260台,仅联合收割机达58台,每年作业面积近20万亩,还到团风、黄陂、 大冶等地跨区作业面积5万多亩。农民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时算了一笔帐,每亩比过去人工收割节省近20元。每每想到此,王双枝禁不住开心地笑了。
王双枝就是这样,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她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农机事业,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对家庭付出的则很少很少。但她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