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斌,男,汉族,1963年7月生,湖北新洲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7月湖北黄冈地区农业学校毕业,1987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管理专科毕业。1981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武汉市新洲区种子公司副经理、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公司副经理。现任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粮油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总结摸索了一批优质高效种养模式。完成了国家丰收计划3个项目和1个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试验推广了水稻盘式旱育抛秧、优质油菜“一菜两用”、农作物免耕栽培等20余项农业实用技术,参与编写了《优质高效种养模式》一书,为新洲乃至武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较大贡献。
1997年被全国农技中心评为旱抛秧先进工作者,2000年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2003年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
开创油菜种植新时代
——记武汉市新洲区高级农艺师李少斌
天很冷,新洲区辛冲镇双桥村。在一望无际、满目苍翠的油菜田里,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轻轻掐下一根菜薹,仔细端详,菜茎的断面上,立即溢出晶莹的汁液……这个人名叫李少斌,掐油菜是他最熟练的动作,他经常这样掐,掐着掐着,就掐出了一项重大创新——双低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
农民吴永才说:以前种得少,现在都把油菜当成宝!
2004年2月,新年刚过。武汉市“双低油菜摘薹现场会”就在新洲区辛冲镇召开。全市数百名农技工作者,集中观摩优质油菜全能628“一菜两用”(先采菜薹作菜、后收菜籽榨油)千亩示范片摘薹。
千百年来,种油菜,粜菜籽,换菜油,从未听说能掐薹,油菜掐薹,作什么用?掐了薹,油菜籽有收无收?与会者大都心存疑虑。
李少斌向与会者介绍:“经我们多年试验证明,油菜摘薹作菜用,只要操作适时、得法,一般不减产,相反还能增产。种一亩油菜相当两亩的收入!”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众人纷纷议论,话题不外乎:“有这等好事?”
双桥村村支书吴永才的发言吸引了众人,他是“一菜两用”的直接受益者。他说:“以前我们种油菜少,关键是油菜产量低,油不好吃,一亩 收得百把斤籽,换二十几斤油,收入只有几十元,我们都把它当‘绿肥’。在李专家的指导下,我村推广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掐薹技术 ,亩收入在原来(单纯卖菜籽)450块的基础上平均增加到900块,现在,哪家冬季不种油菜,村民就会说他是个‘苕’。村上的人都把油菜当成 是手心里的宝!”
众人还是半信半疑,这时武汉中百仓储的王经理出来发言:“今年市民普遍反映‘白菜薹’好吃,又嫩又甜,其实不少人吃的就是我们采销的 新洲油菜薹!”与会者一个个这才释然。
5月,市农业局再次在原地召开了收割现场会。验证了采薹后油菜的产量。一位同行感叹道:“一人掐薹手轻轻,万千油菜竞吐金。除却天公爱作美,全靠新洲战术新!”
区委副书记吴梅英这样称赞李少斌:“油菜籽上学绣花,千家万户‘娶’专家。吃饭难得油滴滴,事业长青就学他!”
1981年,李少斌从黄冈地区农业学校毕业后,人称“李高”的他就一直活跃在新洲的三河四岗上。从“出门一条路,到处是棉花”的名县,演变到“出门一条路,到处是菜花”的油菜大区,近年来新洲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少斌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
1985年以前,油菜还是新洲的“小儿科”。当时的油菜品种产量低,出油率更低,有一股很浓的“菜油”味,老百姓很少种。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油菜将成为主要油源,新的经济增长点,李少斌敏锐地认识到,这正是自己事业的着力点。
为了改变全区的油菜种植落后状况,李少斌跑母校、上农科院,想方设法弄回了一包油菜新品种——中油821。李少斌向农民吴新阶借田搞试验,因为当时油菜不值钱,冬季农民要么歇田,要么种绿肥。但看到他挑担粪,就有些不解了,对他说:“蛮大个国家干部,不去坐办公室,跑到这里来挑粪,划不来吧。”,李少斌说:“我就想怎样把油菜种出来”。听了他这样说,农民就不再说什么了。
第二年,李少斌的油菜无论是分枝,还是角果数均远远地超过了新洲老白菜型油菜,产量一下窜到了230多斤,看到村民吴新阶多换了40斤油。不少农民眼红了,提出了借种的要求,李少斌说,借种可以,要按我的要求办——搞移栽。农民说,那有么关系。就这样,在其它兄弟区县还未引进示范的情况下,李少斌已推开了油菜育苗移栽。
多年来,李少斌先后总结并推广了“四改、四推广”的配套综合增产技术,即:改白菜型为甘蓝型,改普通型为双低优质型,改直播为大壮苗移栽,改冬发为秋发;推广优质新品种不断提升品质,推广化调技术培育矮壮苗,推广以增硼为核心的配方施肥和以菌核病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推广以移栽时坚持“四个一” (一个坑、一棵苗、一捧混合肥压根、一碗水定苗)高标准栽管技术,这些看似基础,但的确管用的栽培技术,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操作,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种植区域性经验。
在他的主持并力推下,新洲油菜产业十年实现了两个三级跨越:第一个三级跨越是:品种由白菜型改为甘蓝型,栽培由直播全部改为大壮苗移栽,品质由双高劣质全部改为双低优质;第二个三级跨越是:面积由十年前的11万亩发展到今年的40多万亩,单产由十年前的80公斤上升到如今的130公斤,总产由十年前的880万公斤跃升到5200万公斤,使新洲油菜雄踞全省油菜高产优质大县(区)之首。
为了巩固这一良好形势,如今,区里每年拔30万元专款,用于优质油菜推广,现在双低油菜农民爱种,政府支持,已形成了良性互动。2000年,新洲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12个优质油菜示范大县(区)之一。
省委书记明确指示:“一菜两用”好,事关农民增收,一定要大力推广!
成绩面前,李少斌并不满足。为了降低农民购种的成本,李少斌和其他站员决定自制双低优质油菜种。
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买回的原原种经常含有一定的变异株。除去这些变异株,在油菜抽薹至开花的时候最好辨认。为了保证种子质量,油菜抽薹时期,李少斌总要和站员们一起下田拔除变异株。看着满地甩着的油菜蔸,李少斌觉得十分可惜,每次收工,他都要掐下一大抱菜薹回家炒食,他发觉,油菜薹不仅好吃,而且比白菜薹更好吃。时间久了,一个大胆构思跃入李少斌脑海——油菜能不能先采一遍薹,再收一遍菜籽呢?
假如能一种两收,菜薹长到多高摘薹才不会影响产量?什么品种最适宜?多大密度才合适?……只有试验才能说明问题。
2002年开始,为了确定最佳品种,李少斌选择了全能628、华双三号等近20个品种作试验。为了找到最佳的种植密度,他作了20个小区作试验;为了找到最佳采摘时期,李少斌又作了20个小区的试验;为了弄清摘薹对油菜生育期的影响,李少斌一做又是20个小区的试验……每一品种均要作摘薹和不摘薹两种记录,还有株高、分枝节位、亩密度、一二三次分枝数、单株总角数、每角粒数、千粒重、亩测产数等等,到了关键时期李少斌每天要记上千个数据。
为了确保对油菜长期“监控”,李少斌长期坚持下乡,经常是饱一餐饿一顿的,以致于患上了严重的结石病。为了从农民手里取得“试验权”,李少斌经常要向农民交“保证金”多则三五百,少则一二百,妻子对此多有怨言,李少斌总是说:“我又不是做坏事,好不容易有个地方伸胳膊蹬腿,这样停了多可惜!”李少斌觉得对不起的是孩子,由于时间关系,许给女儿李虹陪她逛逛新洲广场的小小承诺也是一拖再拖,以至于在女儿眼里,自己是冷漠和不守信用的爸爸。
让他高兴的是,市场认可油菜薹。开始,他把试验的副产品送到市场上去免费赠送,菜贩们半信半疑地接受了,后来,他们主动地找到李少斌 要继续进货。再有一次,李少斌同其他站员在某餐馆就餐,将带回的菜薹交给餐馆厨师炒食,师傅一看说:“油菜,么吃头(新洲话不好吃)!” 李少斌说:“你尽管炒,油盐钱我们照付!”恰逢区纪委几位领导也来这里就餐,炒菜师傅便将油菜薹分了一盘给纪委领导,几位领导吃了还要再来一盘。
最精明的要数商家,武汉现代农业科技园得知此事后,立即来新洲采购了3万多斤油菜薹,与其他特菜相配作为礼品菜销向了全国。
通过三年的潜心研究,李少斌发现以全能628等双低油菜为载体,亩植密度6000株、10厘米高采摘效果最好,不仅不减产,而且还能增收!省、 市油菜专家对该项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称其为油菜种植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开创了种植油菜“一菜两用”先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听取省农业厅汇报“一菜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