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震, 男,汉族, 1964年5月生, 上海市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5年7月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预防医学系毕业, 获学士学位;1988年原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 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系, 获博士学位。1988年以来在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分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武汉分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专家。
长期从事工业毒物(氟、铅、锰、苯)对机体损伤效 应、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对保护接毒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参加省部(厅)市级项目11项,其中主持6项。“抗氟灵 ”防治工业氟病的研究课题达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和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主编教材2部,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科研院所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被授与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先进教师荣誉称号。1996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骨干,2002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捕捉工业有害物
——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宋世震教授
每年,工业有害物质都要夺取全世界几十万无辜工人的生命!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毒理学博士宋世震,就是国内执着于工业有害物质之职业接触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他毅然选择留下
宋世震1964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少年时代常听父亲感叹在化工厂工作的同学因职业病英年早逝,这件事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那时起,宋世震就立志长大了一定要研究职业病,为普通劳动群众做点实事。
读大学时,他从资料中得知工业有害物质肉眼看不见,肢体摸不着,有的甚至一点儿气味都没有,难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和从业者的警觉,然而这些有害物质却像一只无形杀手,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职业接触者及其后代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威胁着人类种族的繁衍和种族繁衍的质量。
1985年,还在同济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宋世震就开始涉猎氟和氟化物对职业接触者健康危害的研究。1992年,他作为“氟化钠免疫及生殖毒性的研究”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该课题完成后,通过了部级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为了进一步致力于职业病的研究,造福于普通劳动群众,他一再推迟婚期,1993年,29岁的他毅然去同济医科大学攻读毒理学博士学位。此时,他的同学、同事早已做了父亲,享受着天伦之乐。
在攻读博士期间,宋世震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查资料、做实验、跑现场,在导师的指导下,先后参与完成了《LOGISTIC模型在毒物联合作用剂量——反应关系研究中的应用》、《CPC对金属离子PB抗损伤作用的研究》课题研究,并获部级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1996年,他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多功能无菌注射器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专利号ZL95236555.3。同年,他参与完成“抗氟灵”防治工业氟病的研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1996年,宋世震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作为当时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毒理学博士,他可以选择远涉重洋,即使在国内也可以“孔雀东南飞”,获取更好的待遇和较为完善的科研条件。甚至选择回浙江老家,沿海城市的发达也可让他过得比在武汉优越得多,但他毅然选择了留下。
当年的武汉冶金医专作为冶金部唯一的一所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全国冶金系统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重任。宋世震之所以不图名、不图利,安心于冶金系统一所医学专科学校,是因为冶金系统每天都有几十万产业工人正在忍受着工业有害物质的侵蚀而浑然不知,有些产业工人甚至拒绝 烦琐的生产防护措施,以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遭受着职业病痛的折磨。
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设备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从事领先性的科学研究,其道路是艰苦的,也是艰辛的。有时为了采集到真实有效的人体样本,他四处游说,东奔西走,托同学、找老乡帮忙,不厌其烦地讲解,力争被试工人的密切配合,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职业接触苯的生物限值”研究时,为了直接取到苯职业接触工人的“班末尿”(即一个工作日末的尿样),宋世震亲率领课题组5个人深入到企业的车间现场,不分昼夜,和当班工人一起倒班,承受苯的危害。为了防止少数工人用自来水样充尿样,真正取到“班末尿”样,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甚至跟着工人上厕所,帮助截取尿样。捧着这些难闻的尿样,他们却象捧着金宝贝似的回到实验室,连夜观察研究,记录实验数据。
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病根
从1985年至今,宋世震一直没有中断工业有害物质,特别是氟、锰、苯的职业接触毒性研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因此,研究工业有害物质之职业接触者的健康防护问题,功在当代,利及子孙,对我国的优生优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几年的孜孜以求,十几载的辛勤研究,宋世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有实用价值的科研论文50篇。其中,《职业接触苯的生物限值》、《亲代接触锰对子代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这两项研究意义尤为重大。苯作为重要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农药、医药、塑料等化工行业。苯在生产环境中以呼吸道吸入为主,也可经皮肤吸收。经呼吸道吸入的苯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损害人的造血系统,轻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记数减少,重者全血细胞减少,呈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经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多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多数病例的潜伏期在苯接触后的5—15年。
我国目前采用作业场所空气浓度作为职业性接触苯的评价标准,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职业人群的实际接触情况,而宋世震进行的生物检测,反映的则是机体的内接触剂量,可弥补空气浓度作为职业性接触苯评价标准的不足,填补了我国职业接触苯的生物 限值研究之空白。目前,宋世震主持的“职业接触苯的生物限值”研究成果已经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即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予以实施。
锰是维持机体脑功能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锰中毒的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产生一些神经质、幻觉、感知问题、记忆问题等,继而出现机体椎体外系受损症状,严重者可表现类似帕金森氏病样症状。母体在孕期接触过量锰,可通过胎盘进入子代体内,透过胎儿血恼屏障沉积于脑部相应的靶区,导致子代脑组织锰含量明显增高,从而影响其功能和生长发育。宋世震主持的父母职业性锰暴露累积剂量与子代智商的相关关系的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及现况人群调查,运用酶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手段,韦氏智力量表人体智力测试方法,探讨了锰对子代神经系统发育的毒性作用及部分机理。我国有几十万锰职业接触者,其子代可能有上百万,这可是一项造福百万民众的研究啊!经国家一级科研查新检索结果证实,锰对子代神经毒作用机理的系统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该研究在学术上至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项研究若能继续延伸拓展并取得成功,将为制定保护锰作业者及其子女健康的法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宋世震除了致力于工业有害物质研究外, 作为预防医学领域的一名科技工作者,近年来,他又积极投身于湖北省的艾滋病防预防。目前,中国正处在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临界点,积极投身于普通人群,特别是建筑工人的艾滋病宣传和行为干预,是宋世震博士实现服务普通劳动大众心愿的又一个实际行动。作为课题 负责人,他先后承担了“建筑工人健康教育与艾滋病预防”的科研与宣传——湖北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多部门参与项目、“湖北省艾滋 病救助对象与救助标准的研究”——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现在,他正在着手调查分析目前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