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让中国水生蔬菜走向世界——记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广研究员杨保国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杨保国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杨保国男,汉族,1964年10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8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1988年~2000年10月在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2000年10月~2002年3月任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教处处长;2002年3月~2004年3月任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和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至今任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分管科教工作。推广研究员。
    主要从事水生蔬菜遗传育种研究。完成武汉市首批晨光计划项目,主持或参加的研究课题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撰写《莲藕杂交育种及其遗传规律研究》等10余篇论文,参与编纂《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等2部专著。
    荣获“湖北省先进农业科技工作者”称号、武汉市第三届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武汉市“213人才工程”,被评为武汉市优秀专家。

                               让中国水生蔬菜走向世界
                                     ——记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广研究员杨保国

    1988年,初具雏形的“国家种质水生蔬菜资源圃”深深地吸引了一位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叫杨保国。7月份毕业后,按学校统一分配,杨保国本已安排至“农门”之外的江汉油田从事机关工作。但时年24岁的他怀着对水生蔬菜的一腔热情,毅然要求改派来到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科研攻关历尽艰辛
    作为来到该所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一走上工作岗位,杨保国就表现出活跃敏捷的科研思维,深得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国家著名水生蔬菜专家孔庆东教授的欣赏和信任。1989年,孔老打破常规,将武汉市科技攻关课题“芋优良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研究”交给“小杨”主持,五年后,该项目成果荣获1994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经过四年的摸爬滚打,日益成熟的杨保国提出了“莲藕杂交育种及其遗传规律研究”课题。利用杂种优势,是作物育种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此前国内外都还没有人做过莲藕杂交育种,因为莲藕是高度的杂合体,且植株较大,其杂交育种工作极为困难。
    在孔老的鼓励下,杨保国以“莲藕杂交育种及其遗传规律研究”为题申报了首批武汉市晨光计划项目,获准立项。在做这个项目期间,杨保国 每年6至8月,几乎每天清晨6:00就要到近1米深泥巴、长满近2米高密不透风荷叶的藕田里一朵一朵地做莲花的杂交,一做就是四、五个小时。他还克服经费不足、实验条件简陋的限制,打破界限,与大专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该课题历时三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该课题由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课题不仅较系统总结了莲藕杂交育种的一些遗传规律,可用于指导莲藕杂交育种实践,而且选育出了早熟高产的莲藕新品种,研究技术路线合理,结论可靠,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议尽快将其理论成果应用于莲藕育种实践,同时加快新品种原原种和原种繁育推广,以尽快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该成果经过三年的应用推广,效果显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十几年来,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杨保国参与建设的国家种质水生蔬菜资源圃,征集保存了水生蔬菜资源1800余份,堪称国内首创。主持参加国际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技术监督局、武汉市科技局多项攻关项目,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在全国1、2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两本。在他的带动和鼓励下,一批年轻科技人员也成长起来。
                                         改革创新大刀阔斧
    武汉市蔬菜科研所始创建于1950年,虽然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进行了系列成果开发创收,但由于近500职工中有300余退休工人,职工待遇一直不高。从1988年到1998年先后有5名研究生来了又走了,杨保国是第一个到菜科所的研究生,也是十年后该所唯一留下来的研究生。 
    杨保国虽然痴情水生蔬菜科研,但菜科所的发展更需要一批像他这样的青年俊才走上领导岗位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1998年6名公开竟聘所长的候选人中,菜科所全体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时任副所长的杨保国获得高票,民意把他从科研岗位推向了领导岗位。  1998年上任伊始,杨保国即在所内冲破条条框框和阻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将原有的7个研究室合并为4个研究室,进一步明确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集中科研人力、物力进行重大项目攻关;引入竞争机制,公开竟聘中层干部;广泛征求意见,发布《关于科研管理制度的暂行规定》和《关于科技成果开发创收分成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变各部门小打小闹挣奖金为全所整体进入市场大开发;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课题、成果、职称评聘等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设立公开发表论文奖;设立所长基金资助年轻科技人员搞课题;对课题主持人进行招标;开市属科研院所之先河在菜科所建立硕士联合培养点等等。
    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创新,进一步理顺了所内各种关系,有效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科研人员主动挑担子、争课题、找事做。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创新使科研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第一支试管藕在菜科所诞生;《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估与利用研究》1998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市属院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武汉尚属首例。
                                        成果转化身体力行
    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在国家科技部、武汉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水生蔬菜资源,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选育出了系列莲藕、茭白、芋头等新品系,并且有四个莲藕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加上中科院武汉植物所、武汉大学水生植物研究中心和东湖荷花研究中心的莲花研究,使武汉的水生蔬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在国内外均处领先地位。
    杨保国作为所长第一次出差就是到国家科技部申报成立“国家水生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认为科研院所拥有技术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经济实力,科研院所只有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创建“中心”就是要和资源圃配套,更快更好地转化水生蔬菜系列科研成果。
    按照国家中心申报程序,先必须建立地方中心。在武汉市科技局的指导和协调下,1998年武汉市蔬菜所和武汉市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联合武汉市水生蔬菜良繁中试基地、武汉市水生蔬菜所技术示范基地,实行强强联合,以“科技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建立了“武汉市水生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市水生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从武汉市菜科所“突围”出来的全新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层层目标责任和绩效挂钩的运行机制。“中心”组建两年多时间,一年一大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社会效益10亿元。水生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良好的运行业绩,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导的认可,2000年10月“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生蔬菜工程技术部”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武汉市蔬菜所已成为中国水生蔬菜研究与开发的中心。
    2001年5月,时任武汉市农科院科教处处长的杨保国对水生蔬菜念念不忘,一直在思考试管藕产生后如何更进一步直接用于生产、服务“三农” 这个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杨保国向院党委建议将试管藕项目进行中试,同时申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院党委采纳了他的建议, 2001年6月,“莲藕微型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中试”如愿立项。从实验室研究到工厂化生产中试,期间遇到的难题只有杨保国最清楚。作为专家 ,他参与研究、指导中试;作为领导,他身体力行,协调一个又一个关系,确保了中试顺利进行。2004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专家组对该中试项目进行了验收审查,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具备生产40万支微型种藕的能力,用微型种藕作种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