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挑战在高科技前沿——记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林根教授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陈林根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陈林根男,汉族,1964年11月生,浙江海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1986年在海军工程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获本校在职博士学位。现为海军工程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博士生导师,  研究生院院长,海军大校,《工程热物理学报》、《汽轮机技术》和《燃气轮机技术》编委,30余家欧美和中文学术期刊审稿人。
    一直从事现代热力学理论及应用、叶轮机械最优设计理论、装备技术保障和维修理论及工程的研究,先后取得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重大研究成果。截止2005年10月,相继在纽约Nova Science Publishers出版专著2部,出版中文专著、教材和文集各1部,主编出版译著15部,在国内外学 术刊物发表了660多篇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论文(欧美学术刊物214余篇),其中1018篇次被中外学者引用, 410多篇次被国外权威杂志摘录。近 7年来,主持和参加6项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先后开设11门课程, 主持建设的课程获海军优秀课程二等奖1项, 获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 承担总装备部项目11项,海军装备部项目3项,相关工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先后获首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两次被评为“海军优秀青年”,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挑战在高科技前沿
                                    ——记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林根教授

                            面对传统的经典结论,敢于说“不”
    1994年秋。宁波。全国工程热物理学术年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云集。
    轮到30岁的陈林根登台宣读论文时,人们并不在意。没想到陈林根一语惊人:“沿用了100多年的布雷顿循环经典分析结论有误,经研究发 现,回热不但对闭式布雷顿循环的效率有影响,而且对功率也有影响。”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在群英荟萃的同行面前,敢于在国内外第一个站出来,对学术界公认的定论说“不”!开始,与会者除了惊奇,就 是怀疑,谁也不相信。
    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教授首先提出质疑:“你的理论,不但我不赞同,相信其他各位也不会赞同。”
    陈林根犹豫了。他清楚,打从自己涉足现代热力学研究领域以来,曾多次得到蔡院士的点拨和支持。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否会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骂名?假如不利用这次大会辩论的难得机会,面对面地与专家教授交流,又怎么能检验这一新结论的对错?
    正当他迟疑不决时,蔡院士微笑着点点头,示意他继续为自己的新结论做进一步的说明。心有灵犀一点通。陈林根恍然大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继承传统,但不囿于传统。这不正是蔡院士等老一辈同行们在历次学术会议上一贯倡导的科学风范吗?
    接下来,陈林根重振精神,将自己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有条不紊地端了出来。他用系统严密的理论推导,指出传统的布雷顿循环理论分析存在的几个明显不足,详细证明了新结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陈林根的精彩发言,虽然暂时没有博得与会者赞同的掌声,但谁也提不出更多新的反对意见。
    休会后,陈林根忐忑不安。此时的蔡院士正在细心研读这位青年“反叛者”得出的新结论.蔡院士太了解陈林根了,从1986年相识,他是看 着陈林根在现代热力学研究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地淌水踏冰慢慢成长起来的。每次年会,陈林根总有新的发现,每次登门,陈林根总能提出一些本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他打心眼里爱惜像陈林根这样敢于挑战传统定论的优秀青年人才。但对于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蔡院士不能有半点马 虎。他必须对科学负责。反复审核,蔡院士从陈林根的论文中实在找不出破绽。物理建模符合热力学基本定律,符合实际燃气轮机装置的根本 特征,数学建模和数学推演正确无误。
    第二天复会时,蔡院士第一个发言。他说:“陈林根的论文观点是正确的,结论是可以相信的。”蔡院士接着对新旧两种结论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对比分析。会场片刻的沉静之后,专家学者纷纷颌首赞同。 这迟来的赞同,既是对陈林根成功提出创新结论的祝贺,同时也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挑战传统理论的决心和勇气。
    会后不久,陈林根的这篇推陈出新的学术论文,被推荐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工程热物理学报》上发表。
    1998年,陈林根荣获中国科协“求是奖”。
                       
面对国际著名的学术权威,敢于说:“您的专著有错”
    1996年7月,国际热科学领域著名的权威学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伯杰,经过22年研究沉淀,在自己原来的博士论文和总结多批博士研究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集出版了一本《熵产生最小化》专著。出于对陈林根的高度信任,特意寄来一本。并在其认为最有创新价值的流体流动装置部分,夹上一张英文纸条,上面写着:“请陈林根教授沿着我创建的这个方向继续作深入研究。”
    收到专著和纸条,陈林根感到异常兴奋。
    因为他清楚,伯杰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热力学奖的多届得主,国际热科学界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先后出版了9本专著,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一直担任该方向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国际传热传质杂志》等多种欧美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主编和编委。伯杰的论文著作,一直被国内外同行们引用,具有领先的学习参考和应用价值
    多年来,陈林根长期研读伯杰教授的论文著作,通过信件和论文交流,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两个人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伯杰从 陈林根寄去的大量论文中发现,陈林根学术研究功底深厚,很多研究已达到本学科前沿水平,并在该方向独树一帜地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这 次特意给陈林根寄来自己的专著,目的是引导陈林根沿着他的方向研究下去,以扩大本方向的研究成果。
    陈林根挑灯研读伯杰的专著,发现伯杰的研究成果涉及多门交叉学科的新知识,有不少独到的新思想。但当陈林根做进一步的研究时,意外地 发现伯杰的某些重要观点不正确。开始,陈林根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经过多次反复论证,确认伯杰提出的“非线性流量压差关系下,流体流 动的最大功率输出及相应效率”有重大错误。
    科学没有国界。陈林根很快给大洋彼岸的伯杰去信,明确提出专著中的错误,随信附着陈林根简洁的推导方法和论证结果。
    在以往的通信往来中,伯杰教授是最讲时间效率的,一般收到信后马上回信。这一次,他却破例拖了两个月才回信答复。
面对中国青年教授在学术研究上有理有据的挑战,伯杰在信中十分婉转地说:“陈教授的推导过程简单明了,推导结果似乎是正确的。看来,我在专著中建立的公式和结论应当用陈教授的方法和结论来替代”。伯杰在信中还主动建议陈林根将该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由他推荐到有关权 威学术刊物发表。
    真是不打不相识。通过这次针锋相对的学术交锋,两双不同国籍的手握得更紧。后来,伯杰在另一本专著修订再版时,删除了由陈林根指正的章节。而陈林根的那篇论文在国外发表时,专门在文末附言,对伯杰教授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
    熟知陈林根的国内外同行们形容陈林根“初生牛犊不畏虎,具有挑战学术权威的胆识”。近几年来,陈林根在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中,及时发现并订正了“不可逆循环模型”等研究方向的20多处错误,且一一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这些年来,陈林根不停地攀登在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研究新高地。他先后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军优秀教师、全军优秀硕士生导 师的称号,2003年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面对理论应用的重大难题,敢于说:“我来试试”
    如何使现代热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向工程应用领域延伸,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话题,也是众多著名工程热物理专家矢志攻关的世界性难题。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无数次尝试,陈林根从涉足现代热力学研究领域的那一天起,就把主攻方向的重要目标锁定在这一区域。
    在一次大型学术交流会上,国内众多著名的工程热物理专家大都有同感,对该方向<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