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勾画江城的美好明天——记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忆东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胡忆东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胡忆东男,汉族,1970年11月生,湖北浠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2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本科毕业,分配到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2001年10月晋升高级规划师,2003年获国家首批注册规划师资格。1996年起,历任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任、科研室主任,兼任武汉市规划国土局技术委员会秘书。2003年4月至今,任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大学访问一年。
    主要从事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南岸嘴地区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武汉市制造业空间布局规划》等30余项规划设计,主持和参加了《湖北省修建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武汉市样板小城镇规划建设标准》等10余项科研工作,担任过《城市规划信息》等刊物的主编、编审工作,参与了武汉市多项相关政策及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定。目前,正在主持国土资源部试点——《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工作。
    获部、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1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篇,主编学术专著《跬步集》。2004年3月入选武汉市第六批学术带头人。

                                      勾画江城的美好明天
                                       ——记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忆东

    汉口三阳路13号,一栋并不起眼的10层白色大楼。6楼以上是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胡忆东就在这栋楼一间堆满各类书籍和图纸的办公室里,以一名城市规划师的身份,默默思考和探索着江城的未来。
    关于这个机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毫无疑问,这是离武汉市明天最近的地方之一,也是探究武汉这个城市日新月异背后原因的一个极好的视点。他们的使命和职责就是孜孜以求地为城市建设设计一份份可行的方案,为城市管理提供一套套技术的依据,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描绘一幅幅科学的蓝图。胡忆东正是这个集体中一名普通而合格的代表。从新兵到带头人
    1988年高考,胡忆东主动放弃了保送到复旦新闻系的名额,从湖北黄冈中学以全省高考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经济地理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1992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回到了家乡湖北,投身武汉市城市规划行业。选择这门专业可以说纯粹是个人的兴趣与追求所致,满足了他致力于社会发展的愿望。1992年的武汉正是涌动新一轮发展的热土,因为沿江开放城市地位的确立,武汉开始寻找她新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并列入政府一级工作目标。刚刚加入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胡忆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总体规划室工作,这是一个十分年轻但充满活力朝气的集体,高标准地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新兵”,胡忆东从此迈上了探索城市发展新路,勾画大武汉宏伟蓝图的漫漫长路。
    十几年来,胡忆东一直工作在规划设计科技生产一线,凭着满腔的热情,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勤奋努力的工作精神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勇于创新,不断耕耘,已成为武汉城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规划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2004年3月,胡忆东入选武汉市第六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13”人才工程),这标志着他在学术和业务上又有了新的起点和目标。
                                     
把握历史,才能规划未来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城市也是一本流动的历史。从参加工作开始,胡忆东就把感悟城市、了解历史作为自己工作的起点。胡忆东深知,一个城市的规划是一项门涵盖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建设等几乎所有方面的系统性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规划师,首先需要对城市的历史和人文有着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这离不开长期艰苦的积累。因此,他不断收集和阅读了许多武汉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文献,虚心向武汉相关领域的老专家学习请教。1999年,为了深入调查武汉地区城市规划历史的发展,积累史料,他多次拜访武汉地区规划工作的老专家孙宗汾、黄康宇、郑志霄等,相继形成访谈文章,登录在《城市规划信息》杂志上,成为珍贵的资料。厚积薄发,虽然他仍然较为年轻,但是在武汉规划院的许多重大规划工作中,胡忆东往往能够很快地找准工作的方向,发挥其指导作用。
    胡忆东也是一个在多个领域广泛涉足并不断进取的科技工作者。城市总体规划是他的主要业务领域,他参加和负责了大量工作。1993年至1996年,他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参加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修编工作,他具体执笔的规划文本被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推荐为典型范例,这一规划取得了湖北省历史上第一个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998年,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工作,并撰写了《山水城市内涵与实践特性的探讨——以武汉为例》,受到著名规划理论家鲍世行先生的肯定,并被收入《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一书。此外,他还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武汉市“十五”城建发展与布局规划》、《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武汉市制造业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化工新城规划》、《武汉市样板小城镇规划建设标准》、《武汉市2020年人口预测与城市化研究》等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推行的一项新兴规划工作,是国家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从1998年开始,胡忆东开始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迅速成长为我市这一领域的年轻专家。他参与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获得了湖北省优秀土地利用成果一等奖和国土资源部优秀土地利用成果二等奖。2003年起,他作为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专班的负责人,开始主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方案制定、专题研究等方面提出和采用了系统集成和理性增长等一系列的创新观点和措施,受到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仅2004年,就有 20多个省、市到武汉学习考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经验。
    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也是胡忆东积极探索的领域。十几年来,他参与了《中山大道(南京路-六渡桥)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汉口江滩规划可行性研究》等许多重点工程的详细规划编制和《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等多项相关技术规定的起草。在武汉市首次开展的南岸嘴地区规划设计与国际咨询工作中,他作为综合组的负责人,负责与国际设计机构、专家沟通联系,制定标书和相关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公众参与活动,对该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城市规划离不开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多年来,胡忆东积极地思考和推动高新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作为国内第一个以自主开发为主的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分管领导,他和同事一起提出了以GIS技术和CAD有机结合为核心,集成应用数据库、知识仓库、计算机网络、遥感、软件工程等多种技术的信息系统建设思想,2004年5月在“中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作相关学术报告,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2003年6月起,他担任了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
                                      “东方芝加哥”畅想
    胡忆东也是一个热心和负责任的科研组织者。他前后6年担任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技术、档案与情报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为该院科研、学术和情报建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积极推动下,该院拟订了1990年代以后第一个科研指南和科研发展规划,创办了院学术刊物,组织了多次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  十几年来,胡忆东默默耕耘,共有4项成果获部、省级奖励,7项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3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或获批准,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04年,主编了学术专著《跬步集——武汉市规划院论文集》。
    探索和研究武汉城市发展战略自始至终是胡忆东潜心的工作。2004年5月起,武汉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他担任了这一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他和同事们一起,提出了“战略突破、集思广益、分步推进、协作编制”的工作思路。在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工作中,他提出了“空间解读——空间<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