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把武汉“装进“计算机——记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高级规划师彭明军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彭明军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彭明军男,汉族,1973年4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5年7月于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同年分配至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1999年8月调入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工作至今,现任信息中心数据管理室主任;1999年在职攻读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7月毕业;2001年7月—2002年1月在荷兰ITC大学进修。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高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行业的应用。先后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大型3S应用-国土资源”、国土资源部试点项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GPS单点动态定位系统”、建设部示范项目“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动态监测分析”、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规划国土数字档案管理方法研究”、规划国土综合应用与决策支持系统、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
    作为项目主要研发人员,获省(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优质工程奖4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或会议交流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0年、2002年、2003年分别获武汉市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5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骨干”。

                             把武汉“装进”计算机
                                   ——记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高级规划师彭明军

    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机房内,一位年轻人正轻点鼠标,计算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武汉市详细到单房屋的信息和卫星遥感影像,“通过数字武汉建设,我们可以把整个武汉市装在计算机里面”。这位年轻人就是彭明军,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数据管理室主任,从事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年轻科技工作者。
    32岁的他,已是规划国土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行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与多项重大项目研究,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和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库等高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行业的应用,在项目的研发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甩开图纸看红线
    2000年,彭明军具体负责武汉市规划国土数据库建设。他首先面临的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长期以来,规划国土资源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由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软件平台、不同数据格式、不同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如何将各种数据进行集成统一建库,实现统一管理,为规划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支撑,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查阅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钻”进了书堆和大量的实验中。经过多次实验,将语义映射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操作相结合,成功实现了批量数据的快速标准化处理和转换方法,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规划道路、用地出让红线、划拨红线、征地红线、市政红线、建筑放线红线、1∶2000地形图等数据的建库工作,成功实现了多尺度、多数据源信息的集成管理。在此基础上,彭明军和同事们成功研制了“规划国土综合应用与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该系统广泛应用于武汉市规划国土局机关处室、各分(区)局和局属二级单位,成为武汉市规划国土局、各分局日常项目审批和项目会审必不可少的工具。该系统的广泛使用,实现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规划设计信息、国土资源信息、规划国土管理信息的共享、共用,改变了过去常常花费较长时间准备项目审批所需的相关资料,进行项目审批、召开会议时翻图纸的传统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也为增强规划国土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职能部门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提供了高技术手段的支持。
    以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选题工程背景和应用目标明确、意义重大,是建设‘数字武汉’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方法正确,技术路线清晰,数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数据量大,系统功能齐全,操作方便;采用的关键技术新,创新性强,应用范围广,数据更新及时,维护机制灵活。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基于空间语义映射的高效数据转换、基于控件的开发技术和空间动态视图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武汉市200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试点“数字武汉”
    199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在发表了“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我们的星球的方式”的著名演说后,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我国,各城市纷纷启动“数字城市”的建设工程,以求推动整个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功能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0年,市领导批示由武汉市规划国土局率先启动“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作为“数字武汉”建设的试点。
    “数字城市”既是城市信息化的总括,又是城市信息化的目标,是要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与协调。作为“数字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是城市的其他各种信息的载体,作为这个载体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也务必真实、准确,不能出纰漏。而彭明军也再次证实了自己在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所长。
    在“数字武汉”试点项目“公共服务设施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中,彭明军多次深入实地,力求准确真实,完成了武汉市江岸区12平方公里的学校、医院和宾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口分布的调查工作,建立了信息系统,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武汉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战略举措——进行“汉江两岸开发”时,彭明军具体负责“数字汉江”实景三维的建立和相关数据的集成工作。为真实地展现汉江两岸的风貌,刻画出汉江两岸的规划建筑、桥梁、防水墙等细节,实现在计算机中观察汉江两岸景观、进行汉江规划整治前后的景观变化对比,彭明军与同事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实地建筑模型,建立“数字汉江”(武汉段)的虚拟现实模型。实现了规划区域地形数据、道路红线数据、管线数据、交通数据、数字地面模型的集成管理;实现规划结构、功能分区、用地布局、道路与市政设施线路与容量和项目群等规划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实现规划设计多方案的比较;建立了“数字汉江”现状与规划评价、优化等智能分析决策模型,深化规划研究。
    在被建设部列为城市数字化示范工程的“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中,彭明军对空间数据库的集成、管理、更新维护、数据共享和分发机制等发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批后管理系统、武汉市市政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的研制开发中得到使用。
                                 借来卫星“天眼”
    2003—2004年,彭明军参加武汉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该项目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试点项目。该项目采用863项目“大型3S应用——国土资源”的研究成果,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武汉市域8549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更新调查,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果通过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被称为“武汉模式”向全国推广。该项目的完成,大大加强了武汉市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为“数字国土”建设,为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该项目2005年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今年,作为技术骨干,他又参与了武汉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定地域范围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彭明军和项目组成员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新建、提升、改<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