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构建网络存储新模型——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周可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周可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周可,男,汉族,1974年6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6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器件与设备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2003年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1999年留校任教,2001年晋升讲师,2003年晋升副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助理,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计算机存储技术领域的研究。参与的项目《系统集成和异构通道接口协议变换的网络盘阵列》2001年度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暨2000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提出并实现了存储系统用户请求处理的固定方式和柔性方式流水调度策略,提出一种新型的树型外存储体系结构,提出数据行为与基于行为数据服务模式的存储系统模型。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余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编译教材1本。

                              构建网络存储新模型
                                ——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周可

    30岁就获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的支持,这在我国科研领域并不多见。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周可博士在计算机网络存储领域锐意创新,2004年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前期研究的资助。
                                    力量来自团队
    周可的成长为广大年轻科研工作者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他所在的科研集体一共有十多位老师,大家分工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使得研究工作在计算机存储技术领域占住了一席之地。周可擅长科研攻关,一个任务下来,往往是日夜加班,直到难关攻克为止。凭着这种拼搏精神,周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科研磨练,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有一次,他调试一块电路板,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尝试了多种常规方法,电路板依然不工作。经过认真思考,他大胆把电路板直接插到主机总线上运行,仔细比较后,发现寄存器只能读不能写,原来是有一个地方有两根不该连在一起的线接触了,从而导致芯片写信号出了问题。这样的研究细节很多,众多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他从经验积累逐渐转变为对技术的深层次思考,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提出的采用流水调度方法提高光纤通道磁盘阵列性能,经过实践证明很有效,这项成果已于前不久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很高的评价。
    现在周可已经从一名博士生成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带领着一个十几人的科研团队从事存储技术方面的研究。他提出采用树结构来构建存储系统,从而解决了由于系统总线与设备通道不匹配带来的并行性差的问题,为研究新型存储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项研究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并都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长期以来,周可从事计算机存储技术的研究,注重创新,提出并实现了网络磁盘阵列系统用户请求处理的固定方式和柔性方式流水调度策略,提出一种新型的树型外存储体系结构,提出数据行为与基于行为数据服务模式的存储系统模型。
                                   
   成绩源于积累
    周可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有一次,他负责调试一段软件核心代码,由于调试软件是跟硬件紧密结合的,而当时缺少硬件调试工具,无法知道硬件电路信号的详细情况,软件一调再调,始终调试不通。若等待硬件调试工具到位后再来做这件事情,客观条件不允许:一是调试软件急等着用,这部分软件不出来,就意味着这个项目的失败;二是硬件调试工具价格昂贵,而且只有国外公司有,购买过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当时周可还是一名博士生,他把遇到的困难向导师——张江陵教授汇报后,跟导师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那时正好周可的一篇会议论文被一个国际会议接受,而软件还没有调试出来,他和导师一起参加了那次会议,并利用在美国开会的那段时间,请教了当时在希捷公司工作的一位专门从事磁盘存储技术研究的师兄,得到了很多启示。回国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分析,终于找到了通过软件代码跟踪硬件状态信息的方法,通过了软件调试。经过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完成的《系统集成和异构通道接口协议变换的网络磁盘阵列》项目成果于2001年度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00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有人评价这个奖是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就不可能有科研上的原始创新。
    除了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周可还注重培养纯科学的研究精神并学习宏观的科研管理知识。他爱好理论物理知识,一直在对某些基本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从事的是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研究,但他的研究兴趣显然没有局限在这个领域,同事们都非常喜欢跟他讨论关于物质本质和复杂系统的诸多问题。在科研管理上,他接受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研究的观点。基础研究重视科学技术的原始性创新与集成性创新,它为高技术产品提供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高技术研究从基础研究那里得到技术创新的前提,根据社会需求,开发出能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原型。产业化研究则是将高技术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使得高科技产品能被大众所接受。
    因此,从事不同科研环节的科研人员所遵循的标准是不同的,从研究到产品必须要有顺畅的流水线制度来保障。周可特别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他从事的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计算机存储系统结构及其新技术的应用。因此,他既重视基础研究的理论性,又关注技术层面的最新发展。
                                        创新立足需求
    当前,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始在我国推广,传统的存储技术需要赋予新的内容,以满足信息存储的量和质的迫切需求。网络存储技术正是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而提出来的,它是数据独立性发展与数据快速增长的产物。  周可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大胆提出了从数据行为学的角度研究网络存储系统,这与传统研究方法显然不同。传统研究方法注重从系统本身出发来研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判断系统的性能瓶颈,提出改进方法。这种方法带来的模型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复杂系统几乎不可能用精确的模型来表示。周可提出的网络存储系统数据行为的研究为今后研究存储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由于数据所具有的独立性,数据中心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有章可循,数据的存在不会完全依赖于系统而存在。也就是说,应用系统将逐渐与存储系统分离,从而使数据存储系统独立于应用系统而存在。在这种条件下,研究网络存储系统的数据行为,将为存储系统本身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以数据行为研究为基础,周可又提出基于行为数据服务模式的新型存储系统结构。行为数据服务模式是在元数据服务模式的更深一层拓展,元数据是描述数据静态信息的数据,而行为数据是一种描述数据动态信息的数据,相比之下,行为数据更能有效地提供用户的请求特征和行为模式,行为数据服务模式将为存储系统性能优化提供一种新型的手段。这种研究思路已经逐渐得到同行学者的赞同,数据行为与行为数据服务模式的研究将逐渐成为信息领域研究的热点。
    从高校的环境来看,国家对科教的重视是青年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现在科技的竞争集中到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竞争,如何将个人融入到科技创新的大潮中,是每个年轻人在寻找自身定位上必须考虑的问题。
    周可认为,做项目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果的实用性,结合各种存储产品,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与实际产品相结合,这是现阶段科研的必由之路。目前,他正为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工作而努力着。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