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新闻

科技创新奋勇争先武汉各城区(功能区)将这样开展特色创新

发布日期:2021/4/1 10:21:23      来源:网络综合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武汉科技创新大会近日召开,会议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十个主攻方向,推出了全市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

      武汉各城区(功能区)的主要负责人纷纷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以永葆攀登高峰的豪气、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激发自主创新的志气、提振敢闯敢干的胆气、保持奋勇争先的锐气,加快高水平科技创新的步伐,开展特色创新,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坚实支撑。
东湖高新区
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东湖高新区将认真落实大会精神,继续强化创新引领,努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表示,将抢抓重大机遇,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东湖高新区将坚持把武汉东湖科学城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引擎”,立足现有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密集区,拓展新兴产业转化区,带动“武鄂黄黄咸”辐射区,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创新、产业转化、科技服务等功能分区,打造武汉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撑、全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耀眼明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部布局的“王牌主力”。
      东湖高新区将坚持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作为全省科技创新高端化、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主平台,重点抓好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规模化量产,着力提升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
      东湖高新区已出台《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即光谷“高企十条”,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并推出“硬核科技十条”,每年将安排5个亿的预算支持“硬核”企业。
武汉经开区
构建产业创新大走廊 高新技术企业将达3000家
      “武汉经开区‘五年再造一个车谷’,将致力于打造‘3+N’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创新大走廊。”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彭浩表示,今后5年,该区将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成立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行业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突破100家;同时,大力推进“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武汉中科先进院、哈工大机器人武汉创新研究院和武汉智能控制工研院快速发展,到2025年力争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15家。
      武汉经开区还将探索具有“中国车谷”特色的双创发展模式,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双创孵化平台达到5个。实施“上市培育”工程、名企名品名家工程,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头部企业;以“十亿企业、百亿行业”为目标,支持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力争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江岸区
加快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认真落实大会精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高水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力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探索走出一条老城区推进科技创新的新路子,为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应有贡献。”长江新城管委会主任、江岸区委书记马泽江表示。
      江岸区是获得国务院表彰的“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面向“十四五”,该区将全面对接科技创新“十大行动”,大力实施特色平台建设、高层次双创人才聚集、普惠金融服务提升、数字经济促进发展、百亿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等“五大工程”,全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以高水平双创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到2025年该区将努力实现三个倍增:一是双创平台倍增,积极建设一批“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国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市级以上孵化众创平台超过40家,孵化众创面积达到百万平方米。二是双创主体倍增,着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新增市场主体8万户、规上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以上,吸引创业就业大学生10万名。三是创新经济倍增,依托长江新区起步区、岱家山科创城等重点创新功能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健康、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5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
江汉区
锚定数字经济 构建创新“策源地”
      “未来江汉区将重点围绕金融和消费领域,谋划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发展,形成全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地’。”江汉区委书记张俊勇表示,该区将以数字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高地。
      未来5年,江汉区将在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建设等领域重点突破。通讯信息是江汉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区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夯实数字经济产业基础,加快推动5G、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江汉区将打造一批“创新楼宇”,构建数个“创新街区”,并结合武汉中央商务区、“江汉创谷”(江汉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科技总部集聚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实现全域创新发展。
      到2025年,江汉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数字经济场景应用项目发布达100个,建设投资1亿元以上数字经济产业项目10个,建成创新街区2个,建成创新楼宇12个,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
硚口区
深化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打造中心城区科技创新高地
      “硚口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十大行动计划战略部署,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把最好的城市资源用于创新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中心城区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发展能级跃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硚口区委书记刘丹平表示,到2025年,全区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亿元,转化院士专家成果项目10项。
       硚口区将优化布局创新平台,持续深化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科创小微园区优势,大力发展创业孵化服务,以材保所、桥科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发挥院士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和培育“四不像”科研机构,依托1135片建设汉江湾科创总部城。
       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企业,依托江城壹号文创科技、D+M工业设计小镇、博济·武汉智汇园、环同济大健康科技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深化武汉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活动,围绕大健康和高端装备等产业,加快集聚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力争实现四年翻一番目标,打造城市创新主轴。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发挥中技所医疗技术交易中心作用,围绕科技创新链提供优质、高效科技服务,促进产业链、创新服务链发展与完善,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武昌区
建成中科武大·智谷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5家
      “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打造科创强区。”武昌区委书记余松表示,到“十四五”末,武昌区将完成中科武大·智谷建设,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5亿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据介绍,武昌区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加快启动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学城建设,全力支持服务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积极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同时,该区将成立“武昌区院士之家”,建立健全政府与院士专家的对接服务机制,聚焦量子技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 
洪山区
大学之城助力一批院士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洪山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十个主攻方向,洪山区将充分利用大学之城科技创新资源,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动院士项目落地见效,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一批5G、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院士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融合创新争创全省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
      洪山区将依托中信科移动,马应龙药业等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着力推动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狠抓区校合作项目落地攻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强大、业态集聚的科技创新功能区块。
      洪山区科经局局长袁永康介绍,该区还将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各阶段企业资金支持体系与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载体孵化功能,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孵化面积突破100万㎡;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0亿元。
青山区
实施“一三五”行动 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
      为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2021年,青山区(化工区)将以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为主线,改革创新,攻艰克难,大力实施“一三五”行动计划。营造谋创新、抓创新、促创新的良好氛围。青山区区长刘栿堂表示,青山区(化工区)科技创新将重点围绕“三城一廊”战略布局,助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长江云通做大做强,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优势加速推进“数谷”“氢都”等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超算武汉中心落户,打响了产业转型和经济腾飞的发令枪。
      该区实施的“一三五”行动计划,将实施一个引领,通过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探索三个创新,在揭榜挂帅制、链长制和完善企业创新发展奖励等方面进行创新。推进五大突破,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加速平台“双招双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速突破。构建“成果——产业——市场——政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高新产业蓬勃发展,闯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汉阳区
建设“一室四中心” “汉阳造”扛起新使命
      针对全市科创大会提出的武汉科技创新“十大行动”,汉阳区区长范礼奎表示汉阳区将自主自强,以数字经济“汉阳造”扛起时代新使命。
      汉阳区将依托在汉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围绕持续产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建设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一流实验室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聚焦工程设计建造、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优势领域建设“一室四中心”即:“未来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研究中心”“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并遴选1—2个进入国家级研发平台序列。
      到2025年,全区建成1—2个大学科技园,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快速聚集,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力争综合性科技创新关键指标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5%;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东西湖区
围绕网谷目标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
      “我们将紧紧围绕‘网谷’目标定位,积极发展超算、数字、智能制造等产业,积极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东西湖区委书记杨泽发表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指明了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方向,坚定了发展信心。
      目前东西湖区内,东风(武汉)实业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建设的湖北省汽车车身轻量化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3家中心获批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凌云科技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建设的武汉市飞机智能检修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6家中心获批为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
      未来东西湖区将围绕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围绕“1+3+N”重点产业布局,力争五年内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千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二是加快推进一批“双创”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三是以网谷建设为核心,以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为支撑,深入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支持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自主可控技术,聚焦“网屏智健”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五年内目标转化专家成果项目300项以上。
江夏区
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达到45%
      “江夏区将着力丰富创新服务载体,强化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围绕全市创新大会部署,江夏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推动政策、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高效配置,打造“一廊一带一谷多楼”创新生态圈,并通过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
      据介绍,江夏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国药中生武生所、病毒所湖北江夏实验室等龙头效应,加快建设国家疫苗研发和生产基地,做强疫苗产业链,推动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发展,打造大健康产业基地,实现创新驱动。
      同时,加强校地企一体化建设,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新洲区
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聚力打造中国“星谷”
      “新洲区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聚力打造中国‘星谷’,构筑中部地区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表示,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商业航天、火箭卫星制造和技术应用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战略性、主导性地位,新洲将让“星谷”更具聚集性、引领力和辐射作用。
      据介绍,目前新洲区高新技术企业有85家。新洲区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到2021年底实现净增35家目标,到2025年,“十四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300家。该区2021年将举办各类成果转化活动不少于5场,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项目数不少于30项。今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研究中心等省市科创平台不少于5个。同时还将举办航天日高端论坛活动。
      此外,新洲还将营造好高新技术人才近悦远来的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齐聚新洲、共建新洲,为推进“四区一高地”建设,打造长江新区副城提供支撑。
蔡甸区
打造两大区域创新极
工业类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八成
      “高标准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创新极。”蔡甸区委书记陈新垓表示,该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左右,其中工业类占80%以上。
      他表示,将高位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光控特斯联·智慧产业园、优炫信息安全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中法半岛小镇、中法生态科技谷“一镇一谷”建设,举办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吸引法国并带动欧洲企业、科研机构参与生态城开发建设,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圈和技术创新生态链,打造创新创业“梦工厂”。
      依托蔡甸经济开发区现有产业载体,以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改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制造业数字赋能,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建设中德国际产业园,积极引进以德资、美资、日资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西门子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建设,建成德国企业之家和中德创新孵化中心,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蔡甸区还将发挥长江大学武汉校区特色学科优势,鼓励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力争到“十四五”末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达10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占30%以上。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