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是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之年,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为“众心向党、自立自强”。5年前,中国科技工作者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节日,激励着他们牢记使命责任,创新报国,引领发展。
回顾党领导下的我市科技发展历程,近年来,武汉市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科技群团“四服务”的职责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端人才智力优势,助力武汉创新发展。
图为2016年,“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聘为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院士,指导多倍体系列特色水稻育种研发。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入驻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企业现场实验。
图为建站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雷清泉(左四)到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指导工作。
图为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参加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三届科技工作大会暨院士专家行活动。
大力推进工作站建设
凝聚高端智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今年4月,市科协推动新洲区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院士工作站,助推了武汉航天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我市于2010年启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在武钢集团建立了全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近年来,不断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共计137人次,建站领域涉及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资源环境等重点行业,基本涵盖了推进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部重点产业领域,助力企事业单位搭建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公司等4家单位先后获评全国“百家模范(示范)院士工作站”。在2018年举行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市科协为35家院士工作站集中授牌,极大激励了企业的创新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市科协进一步加强院士工作站的动态管理,完善院士工作站的批准设立和管理,健全完善退出机制,确保院士工作站高质量规范运行。在院士资源竞争极端激烈的形势下,成功推动武汉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导航首席科学家刘经南院士的入驻,助力武汉经开区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
近年来,市科协积极做好院士联络和企业服务,建立院士专家日常联系制度,建立企业跟踪服务机制,为院士团队与企业深度结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推进“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常态化发展,为企业科技创新把脉支招;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高质量运作,先后出台《武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武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专项经费补助管理办法》《武汉市院士工作站考核评价细则》等系列文件,保障院士工作站的规范运行。
截至目前,武汉市现有48家院士工作站,为武汉市凝聚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攻克了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展示了一批院士专家高端科技成果;为企业开展战略决策咨询、科技难题攻关、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了高端智力支撑;为引领我市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院士专家工作站已成为武汉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
开展重大课题 攻关科技“短板”
院士工作站促进央企成果转化
如何完善企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汉多家央企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针对企业需求,市科协为其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帮助企业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攻关科技“短板”,促进成果转化。
“铁四院是我选择的唯一一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因为这里有铁路真正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成果转化不再是一个头疼的事情。”在武汉市科协的牵线搭桥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入驻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他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铁路运维、时速400km高铁等领域,通过更扎实的工作实现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助推我国高铁的提速和发展。”
2018年3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成立,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为进站院士。院士专家团队对高速铁路个别点限速等“短板”展开联合攻关,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7项,并推广运用到商合杭高铁、昌赣高铁、福厦高铁、赣深高铁、沿江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为我国高铁建设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铁四院设计、世界铺设无砟轨道跨度最大(主跨324米)的高铁斜拉桥——商合杭高铁裕溪河特大桥中,全球首次实现高速列车时速350公里不限速通过,对突破世界范围内特大跨度桥梁铺设无砟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
同样是央企,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任南琪院士团队成员与中南市政总院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开展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地下水源卤代烃及硬度技术标准化研究”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共同攻关城市水领域的技术与创新等科研课题,并产出多项研究成果。陈云敏院士及其团队与该院展开深度合作交流,进行“复杂地层输水管-衬砌-盾构隧道复合结构受力特性研究”和“复杂地层输水管-衬砌-盾构隧道复合结构长期沉降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成果已服务于杭州市第二水源输水通道工程(江南线)的施工设计中,对企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几年来,通过与两位院士开展课题项目的合作,中南市政总院已培养博士后3名,发表论文近20篇,取得专利近30项。
破解技术难题 推动产业发展
院士工作站为城市建设贡献“武汉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4年6月获批成立,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周福霖、缪昌文、钮新强4位入站院士。院士团队在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江北快速路、东湖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高端技术指导和决策作用,破解了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站以来获国家级工程质量奖9项,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4项,院士工作站先后获评全国“2016年度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2018年度武汉市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市政集团进站院士钮新强教授多次受邀围绕武汉治水方案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对在建重点水环境提升项目提供技术咨询与指导,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贡献“武汉智慧”。在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上,先后建设完成8个先行区约21万㎡以及汤菱湖、小潭湖等大湖区140万㎡的水生态种植修复,效果显著,其中东湖鹅咀水生态示范区更成为东湖风景区内新晋热门网红打卡地,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于2016年1月成立的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引领作用,在高端电力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2018年获评全国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国内直流支撑电容器基本上为国外厂商所垄断,价格居高不下,而国内同类型产品虽有试制但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存在“卡脖子”技术难点。武汉南瑞与潘垣院士专家团队联合破解技术难题,从设计与制造两方面进行电容器制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的1200/1200μF、2800/8000μF直流支撑电容器样机已通过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攻关团队连续三年获批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C类、B类、A类,相关技术填补省内在直流支撑电容器领域的空白。
凝聚专家智力 提升社会效益
院士工作站架起科研与应用桥梁
多年来,市科协还大力推进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院士专家的智力集聚并产生“裂变”,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为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2016年,“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受聘为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院士专家工作站”特聘院士,指导多倍体系列特色水稻育种研发。在市科协的推动下,市农科院先后携手8名院士打造创新平台。
“院士工作站如果只是图个虚名、挂个牌子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合作建站,就一定要建成干实事的工作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在与武汉市农科院合作建站时说。
自主选育新品种(系)10余个,其中8个新品种通过湖北省品种审(认)定;取得专利1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颁布地方标准3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引进博士2名,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这一组数据成为了武汉市农科院“傅廷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以来“干实事”的生动注解。该站建立以来,推广叶用芥菜、系列优质小白菜、萝卜、红菜薹新品种种子5万公斤,推广面积5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吴明珠院士团队成员精心指导市农科院作物所西甜瓜研究团队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西甜瓜品种登记7个,联合获得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哈密瓜品质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成功申报湖北省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项目《湖北省西甜瓜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并培养出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马丁院士工作站于2018年4月落户武汉市中心医院。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积极作用,积极围绕女性重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多个项目攻关合作。在工作站院士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武汉市中心医院在2018年底成立了“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2019年组建了“湖北省宫颈癌精准防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两个临床医学中心的建立架起了科技创新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让科研和临床真正达到了零距离,不断地提高该院妇产科女性疾病的防治水平。
2018年建站以来,马丁院士工作站团队在女性健康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研究进展,获得包括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华预防医学会重大项目等各类纵向课题立项16项,宫颈癌早期诊治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课题项目于2018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助力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武汉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武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不断展现出高质量运行的光明图景,为推动武汉科技创新、引领武汉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市科协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持续加强院士工作站的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保障体系,深化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助力计划”项目,引导建站单位开展院士企业行、产学融合等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与院士、团队专家之间的深度互动,将更多的前沿技术、创新人才、项目引向企业,汇聚到企业,充分挖掘、彰显院士工作站的效能和价值,促进工作站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介绍,市科协还将围绕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湖北武汉院士中心,积极汇聚创新资源,广泛凝聚科技力量,支持、服务企事业单位引智聚才,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专家及创新团队,联合共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助力武汉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