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蘅,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研究工作近20年,参加了乌东德、南水北调、彭水、构皮滩、旭龙、缅甸其培等数十项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与科研工作。先后参与、承担了“十一五”“十三五”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解决了多项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
从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李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研究已近20年。工作中,新挑战一个接一个,软岩大断面隧洞、复杂条件大江截流、潮汐作用下围滩龙口合龙、软土大规模钢板桩围堰基坑、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河隧洞超深盾构工作竖井、弃渣场大型泥石流沟治理……他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不断学习钻研,拓展专业领域,攻克一道道技术问题。
李蘅在项目施工现场。 通讯员陈凯供图
敢于创新:坝身不设底孔,解决水生态和坝体结构安全难题
在位于云南省禄劝县和四川省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有一座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
从高空俯瞰,大坝两岸边坡陡峭,河谷非常狭窄。受地势影响,坝体最终以混凝土双曲拱坝成型,外观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高,二是薄。据介绍,乌东德大坝底部厚51.41米,顶部最薄处只有11.98米,其厚高比只有0.19,是世界上300米级特高拱坝中最薄的一座。因为太“薄”,建坝的技术难度也更大,特别是在抗裂、防渗透等指标上有极高的要求。此外,乌东德水电站还面临300米级特高拱坝下闸蓄水期保障下游生态供水的技术难题,常规设置坝身底孔不利于结构设计,且存在下闸期坝址断流、下游减水严重等风险。
作为主要专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李蘅在设计科研中勇于创新,落实生态优先理念,推动高拱坝施工技术的新发展。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课题“特大型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及高效运行关键技术研究”中,共同攻关完成300米级特高拱坝不设底孔及蓄水期连续供水成套技术,取消坝身设置底孔,改建导流洞形成生态供水洞,使乌东德高拱坝成为我国首座坝身不设底孔的高拱坝工程,同时实现下闸期大流量连续泄放生态流量,有效解决了水生态和坝体结构安全难题。同时,他和团队成员还研究提出了大流量高落差河床截流新模式、大型导流隧洞群下闸程序和堵头新型结构等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导流、截流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这些新理念和关键技术在乌东德水电站建设中成功应用,水生态、结构、工期、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显著,成果获授权专利8项和2021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促进了高拱坝施工建设技术的科技进步。
直面挑战:超长深埋隧洞,解决“引江补汉”工程施工难题
任务来了,尽力完成;问题来了,研究解决。
“引江补汉”是“南水北调”后续构建国家水网的重大项目,对优化湖北和全国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保障北方受水区供水安全、改善汉江中下游水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李蘅与团队成员展开项目讨论。 通讯员陈凯供图
然而,该工程输水隧洞线路长、洞径大、地质条件复杂,是目前国内外综合规模最大的TBM隧洞,技术难度大、工作任务紧。
作为施工专业负责人,李蘅和设计团队结合隧洞工程设计和地质问题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直径TBM针对性配置研究、深埋长隧洞不良地质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等,深入研究复杂条件下的TBM设备和隧洞施工技术,研究论证了超大TBM的施工可行性,为加快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工程输水隧洞全长约195km,采用9台TBM结合钻爆法施工,TBM直径达12.2m,线路长、洞径大、埋深深、地质条件复杂,世界罕见。工程面临涌水突泥、高外水压力、软岩大变形、坚硬岩岩爆等不良地质问题,施工难度大、风险高。”据团队成员介绍,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肆虐,李蘅带领大家居家办公,在网上研究讨论技术方案。武汉“重启”后,为把疫情影响的进度抢回来,加班成了常态,大家在赶超中度过了“五一”、中秋节、国庆节,解决超长深埋隧洞施工技术难题,顺利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工作,通过水利部审查。
勇于担当:投身防汛抢险,牵头承担多项度汛技术要求编制
作为长江委防汛专家,李蘅积极投身防汛抢险工作,践行使命担当。
2016年入梅以来,湖北多地遭遇强降雨侵袭,6月1日,湖北建始县庙湾水库发生溢洪漫坝险情!20时,李蘅接到通知,要求即刻出发赶往庙湾水库现场,并于次日上午11时提交调查报告。他带上电脑,匆匆收拾下行李,和其他工作组专家会合后,连夜驱车从武汉出发,赶赴建始县。
凌晨的雨夜高速路上发生车祸,车辆停滞不前,大家焦急等待,担心着水库险情,一夜未眠。早上6时,工作组终于达到建始县,一行人立即开展现场查勘,组织水库参建各方分析漫坝原因。上午11时,庙湾水库漫坝险情调查报告及时汇报给国家防总,得到国家防总的肯定。工作组圆满完成了任务,庙湾水库漫坝险情得以解除。
作为水利科技工作者,李蘅发挥技术专长,每年汛期都做好随时参加防汛抢险的准备,牵头承担了多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度汛技术要求编制任务,以保障工程安全度汛。
多年来,他的设计和科研成果取得了行业内的认可和推广,获得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项、全国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1项,专利11项;参编行业标准3部、著作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