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 | 青山绿水的忠诚守护者——陈邦海

发布日期:2023/5/4 20:46:12      来源: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建设,树立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典范,激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为推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2023年度武汉“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为此武汉科技报开设专栏“寻访最美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报道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充分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

陈邦海:青山绿水的忠诚守护者 


      在江夏,有这样一位林业人——他扎根基层,用四十多年时间,走遍山野田园,给青山披翠。他擎日沐雨,在一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中,穿梭在十里八乡,为百姓授课。尽管退休,服务不止,他就是武汉市江夏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退休专家陈邦海。
      1955年10月,陈邦海出生于江夏区“南八乡”河垴公社向阳大队陈家嘴湾。1973年1月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回乡务农,之后当了三年民办老师,1976年入党,并在大队担任了两年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通过招工成为一名林特员,正式进入林业行业,至2018年退休,一干就是40年。
      从最开始的乡镇林特技术员到后来的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直到2013年成为江夏区农业系统首位、陈邦海是目前唯一的正高职林业专家。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林业,把心底最温暖的一切付给了江夏的草木。

“厉害”全靠刻苦磨砺


      “1979年5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我骑着一辆五羊牌自行车,就开始行驶在从河垴到土地堂的乡野小路上,途中要绕道安山、段岭庙、乌龙泉,再从土地堂返回河垴,到家时,已是深夜。”谈及年轻时当上林特员不久,陈邦海说为了积攒实践技术经验,骑着自行车到各地苗圃、果园、茶园进行现场学习。
      40年,从普通技术员到专家,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普通高中文凭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他刻苦钻研专业书籍与不断亲身下地实验的努力。最初担任林特员时,他想改变自身专业知识空白的现状,就从河垴徒步走两个小时到山坡火车站,再乘火车到纸坊新华书店,从书店的角落中找到了一本《林业技术简编》,打开了通往专业知识技能领域的第一扇大门。此后,他一直保持着阅读专业书籍的好习惯,以自学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在公社林场的日常生产中不断地实践,逐步掌握了播种、扦插、移栽、管理等等基本专业技能。此后的20多年中,通过钻研如《林木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园艺学》《花卉学》等多部专业理论著作,为日后发表论文和科普著作做足了准备,也为之后帮助农民解决林业生产技术难题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从来就为支农忙


      为涉林企业和农民开展技术服务,陈邦海总是义无反顾、无偿付出。2009年,一位林姓企业老板要在土地堂杨湖村新建一处200亩的茶园,请他帮忙建园规划和技术指导,他接到邀请后就前前后后地忙将起来。2010年3月的一天,茶苗到货的日子,他按时来到了建园地点,这时天已下起丝丝小雨,而因为茶苗运输起点是在浙江,茶苗运输车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姗姗来迟,这时雨已慢慢下大了。顶着雨水和泥泞,陈邦海亲自示范卸下一捆捆茶苗,然后指导工人们卸苗,卸苗的方式、存放的位置不对了,他赶忙上前调整。就这样,一直忙到接近晚上11点,才带着一身泥水回到家中。

      苗运到了,卸下了,还得尽快栽上,90多万株茶苗也不可能一天两天就能栽完,来不及栽种的茶苗还需要妥善保存。种种专业知识,陈邦海耐心地一项一项指导,从茶园规划,到怎样栽苗,到如何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再到如何优化幼园管理,方方面面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茶场建好后一年中去考察六、七次,帮助茶场的管理运营步入正轨。值得一提的是,陈邦海这么忙前忙后,没有收取一分一毫,完全是秉着自己对草木的呵护和热爱,无偿为这些需要他在专业领域提供帮助的人服务。


      “看到一果一茶、一花一草没种好,心底就不舒服,就想着上去把它弄好。”在陈邦海看来,无论是果茶还是花草,这些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草木出现了问题,就像是孩子得了病一样,要赶紧治好病,照顾好,一定要让它们茁壮成长。
      2015年6月中旬,陈邦海还在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当站长时,湖泗镇一位农民朋友联系到他,讲到自己种植的金丝楠木出现叶片萎缩的情况,很焦急,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金丝楠木在当时至少要上百元一棵,是一种高贵品种。陈邦海接电话后二话没说,放下手头的工作前往给金丝楠木“治病”。到达种植地后,询问了那位农民平常的种植方式,并且亲自挖土查看,确定了是挖垱施肥,肥料集中,肥量太大,肥害所致。陈邦海马上对症施治:第一步,先把所施的肥料全部挖出清除;第二步,把金丝楠木被烧坏的根系全部切除;第三步,填上细碎的新土,稍压实;第四步,慢灌浇水,稀释肥力;最后一步,再给植株进行叶面喷肥。三个月以后,这位农民再次打来电话,很高兴地报来金丝楠木恢复如初的喜讯。
      类似事情有很多很多,陈邦海唯一强调的是:农民不能敷衍他所说的话,他怎么要求就应当怎么做好。否则经过他手的草木坏掉了,他会心疼死的。
“高光”背后是全家努力 
      陈邦海在事业上这么成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他的妻子从来不干涉他的事务。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的过程中,陈邦海的同行都自个儿去建基地挣钱,而他不为所动,埋首继续出版书籍,发表学术论文。他的老伴虽在饭桌上用从别人那儿听的话劝他:“出什么书,发什么论文,人家都在搞基地赚钱。”但行动上,老伴还是一如以往地支持。陈邦海自身对出书的看法是这样的:“技术知识是为大众服务的,让更多的人掌握它而受益,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坚持不懈的追求。”
      40年,陈邦海走遍了江夏的山山水水,辅导了无数的农民和涉林企业。正是有着千千万万和他一样的林业人的不懈努力,江夏的天才更蓝,山才更绿,才更清。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