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不做“羊群”——杨弘远院士素描

发布日期:2009/3/26 15:02:12      来源:      作者:杨弘远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杨弘远,植物学家。男,1933年9月26日生于湖北武汉,湖南长沙人,汉族。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教至今。1982年晋升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植物有性生殖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研究水稻、小麦、芝麻等植物的开花、受精及胚胎发育,奠定了本学科的基础。70-80年代专攻植物实验胚胎学,在花粉雄核发育、离体雌核发育、胚囊操作及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植物离体雌核发育与胚囊分离的实验胚胎学研究”项目获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在花粉原生质体、精细胞、卵细胞、合子等的分离、培养、融合、转化及有关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特色的前沿性成就。“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项目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1项、中国图书奖1项、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项。近年代表性专著有《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获2003年中国图书奖)、《水稻生殖生物学》(获2006年浙江省树人出版奖特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不做“羊群”
                                            ——杨弘远院士素描
 
    2004年,曾经先后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武汉大学杨弘远院士,到外地只参加了4次会议。
    一次是参加“两院”院士大会,一次是他勉为其难地主持中科院一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论证会,另外两次他作为“考生”到北京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答辩。
    院士80岁才退休。年届70的杨弘远,就提前坚决不再申请任何课题,也不招新研究生。   
    年龄与知识的老化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一个人的学术生命终究有限,他自认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精力也有限。“虽是院士,到了年龄可以培养学术梯队和著书立说,干嘛一定要去拿大项目。”
    2004年,他一直躲在家中,心神宁静地在撰写他的第四部著作——一部国内外都空缺的专著《水稻生殖生物学》。他说:“过去一直忙着向前看,现在也要向后看,要总结和反思。”一些“杂务”他是推掉了,但尽管忙,对青年的要求他很少拒绝,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成教生,只要有空,他有请必到。他常参加科普活动,并以切身体会,和学生交流治学成才之道。2004年,他在校内外和学生对话或作报告就有七次之多。
    每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都要为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他总是结合亲身经历,到大课堂上做“治学与为人”的报告。杨弘远已发表200多篇论文。论文高产的同时,其培养的研究生数目却很“低产”。20年间,他只“精耕细作”了18位博士生和12位硕士生,每年招收的研究生平均一个半人。但数量少质量却颇高,已有7名学生在国内外成为教授。他说,培养学生不能像放羊。
    有一次武汉大学评名师,杨弘远被选中,但被他推掉了:“不能老是几张旧面孔,应该让年轻人上去 。”
    2003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领导和一些年轻教师商议,在杨弘远七十寿辰时为他举办一个纪念活动,不料遭到了他的坚决反对:“成绩不大,不必张扬”。
    将自己定位为普通科学家的杨弘远,一心走自己的路。正是因为保持了这个比较清醒的头脑,他才学会了选择,舍得放弃。
    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位美国专家邀请他和他的夫人去美国做研究。杨弘远当场回绝了:“我们刚刚有了自己的方向,也草创了一个实验室。”
    1984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又有一美国学者邀请杨弘远去美。此时,杨弘远的工作已走上正轨,实验室也已建立,正好可借机深造一下,但对方希望他研究“棉花”。因与自己的“水稻”研究方向不一致,杨弘远再次果断地拒绝了。
    单位曾想让杨弘远任系主任,他没有答应。评上院士后,有人建议他去谋求更高的领导职务,他也坚决推辞。他说,“科学家就是做科研的”,自己能力有限,难以一心二用。
    也是20世纪80年代,他应邀参加国家的一个大项目,预计可以拿到一个几十万元的课题。这个相当于如今几百万元的大课题,曾让一些人非常向往,杨弘远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怕接了这个项目,影响自己正在全力以赴研究的课题。
    其实,那时杨弘远的实验室很穷,课题经费很少。一次,杨弘远拿到了一笔8万元的课题经费,他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课题组对这笔钱精打细算,用了很久。
    80年代教授下海成风,如今也是市场经济。对于杨弘远来说,经商和赚钱的机会很多。比如培养点花苗之类的,这对杨弘远来说易如反掌。可他“不愿意从政,更不想经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旦去赚钱,就搞不好科研。”满足于做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始终保持着一种“入世”中的“出世”境界。
    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杨弘远和夫人周嫦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全身心投入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与教学。他们的执着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植物离体雌核发育和植物性细胞操作的研究上,他们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二等奖。
    一次在国外做完学术报告后,一外国专家特意称赞杨弘远和夫人:“You are not sheep”(不做跟在带头羊后的羊群)。这不仅仅是对他治学风格的评价,更是他平生的写照。杨弘远说,不模仿别人,这就是他这个人的特点。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