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工地是他的实验室——文伏波院士的水利人生

发布日期:2009/3/26 15:02:06      来源:      作者:文伏波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文伏波水利工程专家。男,1925年8月5日生,湖南桃江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系。1949年9月调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至今。原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技术委员会主任,现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与设计工作。先后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设计及施工,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设计。在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中,作为设计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工程设计建设的全过程,并长驻工地前后24年。他身体力行,带动广大技术人员深入实际,解决了大量的工程技术难题,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葛洲坝二江、三江工程及水电机组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葛洲坝枢纽大江截流工程、二江工程分别获国家优质工程优秀设计金质奖和银质奖。负责组织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1990年修订)》,经国务院批准执行,1994年获国家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出版《长江流域地图集》,发表《关于三峡工程决策中的科学论证》、《水资源是长江产业建设的命脉》、《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与思考》、《修改〈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几点思考》等论文 10余篇。
    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地是他的实验室

                                                                ——文伏波院士的水利人生
 
    在“大跃进”年代,他曾被作为保守的知识分子原型出现在一个剧本里,而那个时候他正在丹江口工程施工现场负责施工详图设计。如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大坝,就要站在他当年设计的大坝上继续升高。
    他喜欢吟诗作诗,热爱历史、地理。从小学起,他就十分喜欢读古诗词、小说和历史读物,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在工作之余挥笔泼墨,赋诗填词。
    说到当时住芦席棚时的野外工地生涯,80多岁的文伏波说他的心情有如杜甫的一首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长江上每一大型工程竣工后,文伏波都会诗兴大发,留下不少的格言、诗。他说,长江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宝库,也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水利工作并不缺乏艺术,缺的只是发现艺术的眼光。
    他说,一个人必须要有人文精神,否则就显得干巴巴的。科学与人文是和谐统一的,比如说水利事业,如果只是单纯地造几个坝、几个电站,破坏了生态环境,那是不对的,水利工程应该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50多年的水利生涯,文伏波有一大半时光在施工现场度过。在丹江口工地,文伏波一呆就是12年;在葛洲坝工地,他又呆了12年。现在虽已年过八旬,他每年还是要到三峡工地去4次以上。
    在野外工地,文伏波住的是芦席棚。让这位湖南人不太适应的是,工地上热水很少,几个月也洗不到一次澡。
    有一次到北京汇报工程技术方案时,文伏波高兴极了,因为那儿可以天天洗澡。
    在小女儿眼中,对记忆中的父亲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觉得他非常慈祥。因为几年中难得见到一次父亲,致使小时候常常把另外一个戴眼镜瘦瘦高高的叔叔误认成是自己的爸爸。
    对于这些,文伏波说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先生产后生活,这在他那个时代非常普遍。
    作为书面记载的论文,文伏波发表的不多,包括会议上宣读的文章以及杂志社约的稿子算在一起,他说没统计,大约在十篇上下。可是在工程浩大的中国水利工地上,文伏波却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足迹。
    文伏波先后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和丹江口、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参与三峡大坝工程重新论证,并直接领导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订工作。
    50多年中,他逐步从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施工处长、设计局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副主任。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所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治理长江的重点工程:荆江分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丹江口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枢纽,后来又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工程,葛洲坝是万里长江第一坝,三峡工程更是世界超级大坝。这四项工程赫然构成了长江治理开发史上的四个里程碑。
    在设计荆江分洪工程时,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文伏波等只能参考外国的有关资料,一边做模型,一边试验。模型中的消能防冲措施虽然在试验中多次被冲垮,但却没有消磨他们的决心。经过反复探索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用消力塘结合防冲槽型式,解决了安全消能防冲难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的设计。 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55年,文伏波又参加了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并解决了工程中软弱地基的难题,工程中的许多技术措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后约已运用20次,效益显著。该工程配合堤防加培和丹江口水库运用,已形成汉江比较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丹江口、葛洲坝工程现场设计中,文伏波等结合实际,通过调研实验,及时提出了大坝砼质量事故补强方案、大型水利枢纽机械化施工方案、葛洲坝低水头枢纽河势规划方案等,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使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文伏波名字中有水,他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将他的事业传给了孩子。他的三个孩子——文洪、文潮、文丹,名字都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其中文洪和文丹也从事水利工作,均有建树。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