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修润,岩土力学专家。男,1934年7月12日生,上海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9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1981年7月-1983年1月,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武汉市科协副主席。
主要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岩体基本力学性质等研究,是我国岩质边坡工程方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主持大冶铁矿狮子山北部边坡稳定性分析、监测和加固治理,使我国最深的深凹露天矿得以胜利闭坑(边坡高超过400米)。重庆涪陵国宝级文物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保护工程采用了他提出的“无压容器”设计方案,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在深水中原址保护古文物的水下博物馆。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共主持完成了8项大型科研课题,其中主持的三峡左厂1-5坝段总体分析计算,解决了三峡工程中最重大的岩土工程难题之一。主持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CT实时试验工作,其成果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两项专利——“冻土工程中用的透壁式通风管”、“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装置”,被评为全国首届杰出专利工程技术预展项目。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捍 卫 良 知
——葛修润院士与白鹤梁的故事
午后,上海交通大学浩然高科大厦2305室,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葛修润院士的另一个工作地点,一声声剧烈的咳嗽,让人为眼前这位身高1.86米却疾病缠身的科学家揪心。
他身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肝病和胆病,月初刚从医院回来,现在又感冒了。可是过几天,他又要到白鹤梁工地去,检查一关键工程的质量是否过硬。
白鹤梁是涪陵长江江心中的一段石梁,历代文人墨客在上面留下了3万多字的真迹题刻,有“水下碑林”的美称;18尾石鱼雕刻,记录了1200多年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资料,故又有“世界第一古水文站”之称。在三峡1 087处文物中,白鹤梁最早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2001年2月,国家举行白鹤梁保护方案的最后一次专家评审会,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接触不多的葛修润院士,被国家文物局邀请参加。这一去,保护白鹤梁成为他和夫人这四年来最倾注心血的重大任务。
按照惯例,方案最终应被“通过”,可评审组长葛修润唱了反调。他说,“就地淤埋”和“岸边复制”的方案是不适宜的,如果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在原址保护白鹤梁,将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失职。
在评审会上,原本是去评审他人方案的葛修润,却不得不提出自己的方案。在总结前面几个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学识,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无压容器”。
“我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提出来了;如果不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我作为一名国家多年培养的知识分子,是一种失职之举。”
这个方案的思路是:在白鹤梁上修建一座巨大的无压容器,将其完全罩住,在容器内充入过滤处理后的长江水,以抵消容器外长江水对容器的巨大压力,使容器只需承受风浪带来的压力、淤积造成的压力以及地震力,达到避免风化、减少泥沙侵蚀的目的。在保护壳内,沿保护体轴线方向设置密封防水的参观廊道,上设观察窗口,参观者由此直接观赏题刻。
这一创意,获得了其他11位评委的一致赞成。在第一次评审会上,一位年迈的文物保护专家站起来向他表示感谢:“你这个方案的提出,使得白鹤梁绝处逢生,从此有了生机。”但新方案的提出,却令原方案的提出者十分不悦。领导也面有难色:“葛院士,您的意见很好,但再过两年,三峡就要蓄水了,恐怕为时已晚……”
最后,原定的就地淤埋方案还是被通过了。
为了白鹤梁这个国宝不至于遭受水下淤埋的命运,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葛院士提笔给中国工程院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反映。
几经周折,他的方案终获国家批准。2003年2月13日,他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绝处逢生。
方案被采纳了,设计也做好了,用一些人的话说,余下的事情,不关葛修润的事。可葛修润自认良心上有责任。他跟夫人商量,“无论怎么困难,我要常到涪陵去看白鹤梁修建情况,帮他们出主意。”
于是在上海至重庆、武汉至重庆的路途中,火车列车员和空中乘务员,总能见到白发苍苍的葛修润夫妇。两年来,为了白鹤梁工程,他已记不清去了涪陵多少次。从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夫妇俩已去了6次。2005年春节,为了鼓励工人干活,他们在白鹤梁工地上与工人一起过大年。正月初六回来,正月十四他们又去了工地,元宵节也是与工人一起度过的。
他最担心施工质量,也操心施工进度。2006年6月三峡蓄水到156米,如果水下工程没完,白鹤梁照样难逃被掩埋的命运。两个枯水期不到360天的时间,是水下施工的最后期限。 2004年4月前,白鹤梁的施工有些拖拉。更令葛修润气愤的是,工程经过层层转包后,来了一支几乎不懂工程的施工队。他当场发脾气,正规军施工都有难度,却招来一批不懂施工的棒棒军!这样继续下去,这个工程早晚会完蛋的。
第二天开始,对施工总承包方的领导一个也不认识的葛修润院士,接二连三跑到施工总承包单位,得到该单位领导大力支持后,“棒棒军”终于被换掉了,白鹤梁工程又转入正轨。
2005年1月24日,施工方和投资方因经费闹矛盾,工程进度又一次被拖延。躺在医院病床上的葛修润,心急火燎,赶忙给施工头打电话,“你先做,我来筹钱行不行?”电话不奏效,葛修润不得不将有关各方召集在医院附近开了一天的会,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回到病房,葛修润瘫倒在床上,可白鹤梁工程得以加速前进,即将建成为世界上惟一的在深水中原址保护古文物的水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