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油菜田里的寂寞英雄——记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傅廷栋院士

发布日期:2009/3/26 15:01:54      来源:      作者:傅廷栋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傅廷栋作物遗传育种专家。男,1938年9月9日生,广东郁南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0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1965年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1982年,在德国Go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科学二部主任 ,湖北省科协常委。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并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不育(Pol cms),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育成并审定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和低芥酸、低硫苷三系杂种“华杂3号”、“华杂4号”、“华杂7号”、“华协1号”等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 000多万亩。主编《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应用》等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多篇。
    1991年、1995年,分别获国家教委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亿利达基金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获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是近20年来获该奖5人中惟一的亚洲油菜科学家;2003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2007年,获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
    先后获湖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湖北省劳动模范和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油菜田里的寂寞英雄
                                                                     ——记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傅廷栋院士
 
    南湖边上的120亩油菜田里,矗立着一栋镶有蓝色玻璃的四层楼房。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的实验室在三楼,二楼则挂着刚收获的油菜。踏入这栋楼,是一地的泥土和油菜籽。曾有教授婉言批评这栋楼不太卫生,傅廷栋则戏称,他和这些油菜就像卷起裤腿的农民进城住进了五星级酒店,自然不可能那么干净。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油菜的雄性不育资源,也就是“母油菜”,以此实现油菜的杂交优势利用。
    1972年3月20日,华中农学院校办农场油菜试验田里,金灿灿的菜花,蜂环蝶绕。和前几天一样,傅廷栋一大早就来到试验田,对数百个品种逐个进行观察。当走到种有“波里马”品种的小区前面时,他突然眼睛一亮,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油菜植株:花朵的雌蕊发育正常,而围绕雌蕊的6个雄蕊都呈萎缩状态,他用手一摸,没有花粉!
    这正是他要寻找的变异油菜——雄性不育!惊喜之余,他立即在这片试验田里细心搜寻。这一天,他一共找到了19株同样的变异植株。
    这一年,年仅34岁的傅廷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这个被誉为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被国际油菜界尊称为“傅氏波里马”。它的发现,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菜种植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
    为了克服农业科研中自然条件的制约,傅廷栋和同事们与大自然打起了时间差。他们常常是先在温室里做杂交试验,紧接着到试验田里忙碌。5月中旬,湖北的油菜收割了,他们就背上油菜果角,马不停蹄地赶往青海、甘肃、云南等地“借田育种”,利用那里节令的差异,“夏繁”一次,再做一轮试验。这样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一倍,但一年可做两年的事情。他们常常吃、住在地头。有天晚上,气温接近零摄氏度,又下起了小雨,傅廷栋与另一位工人用塑料布裹着身子,熬过了漫长的一夜。
    1975年,傅廷栋在国内首次育成了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这比常规品种增产20%。1985年至1994年,加、澳、中、印等国审定(注册)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在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中,就有13个是利用傅氏波里马育成的。
    虽是雄性不育类型,“波里马”的“不育”特性并不十分彻底,尤其在低温条件下存在微量花粉,影响杂交种的纯度。寻找“波里马”的替代者,成为油菜杂交育种的世界难题。
    1999年,在华农油菜试验田中,傅廷栋在芥菜型油菜中发现一株完全没有花粉的植株,其雄蕊(产生花粉的器官)已变为花瓣。经多年观察研究,傅廷栋等判定它是不同于“波里马”的新型雄性不育类型。
    据介绍,傅廷栋等正在为这种新型母本油菜寻找“配偶”——恢复系。如果找到,它就能代替“波里马”,成为杂交油菜的“新妈妈”。
    因为对杂交油菜作出重要的贡献,从年轻时起,傅廷栋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在国内外获得了不少极具分量的大奖。39岁时,他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副教授;57岁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国外同行的眼中,来自于中国的傅廷栋是一位神奇的人物,而在国内同事的眼中,傅廷栋内向,话不多,语言朴素。一个经典的印象是:黄草帽,黄挎包,深筒胶鞋,拿着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在烈日下眯着双眼,沉醉在油菜的无声世界里。
    傅廷栋不太喜欢喧哗,他更喜欢一种宁静甚至寂寞的生活。
    他说,他不能当官,一当官就着急,一着急就爱生病。20世纪80年代,他就主动辞掉了系副主任的职务。下田,下乡,看文章,写论文,带学生,这就是傅廷栋如今的整个科研生活。
    他离不开油菜。他不止一次向同事请求:“有一天我退休了,希望你们给我两亩田,让我种种油菜那就好了。”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