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克难拓新的脚步——叶朝辉院士的创新

发布日期:2009/3/26 15:01:37      来源:      作者:叶朝辉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叶朝辉物理学家。男,1942年 3月1日出生,四川简阳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1981-1983年,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1985-1986年,Colorado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现兼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武汉市科协副主席,英国《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杂志编委,德国《Applied Magnetic Resonance》杂志顾问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波谱学与量子电子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国内开展固体高分辨NMR这一前沿领域研究,提出了一种准确快速设定魔角的方法,主持了兼顾液、固体的高分辨谱仪的改造工作,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固体高分辨 NMR 的实验条件。90年代,通过国际合作,研制成功世界上工作频率最高、微波功率最大的DNP谱仪。首次报道了脉冲Fourier 变换的次谐波NMR 现象,发展了Raman磁共振波谱学。发现了固体中纵向弛豫时间的空间取向相关性等。近几年来,还在探索磁共振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方向开展了系列研究。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中科院及国际合作重大科研项目。从1985年起,先后获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
    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人员”,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克难拓新的脚步——叶朝辉院士的创新
 
    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总投资4.5亿元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大楼正式启用。当现场所有人士为武汉地区这惟一的国家实验室取得重要进展而备感振奋时,站在人群中的叶朝辉稍稍松了一口气。
    中科院武汉分院原院长叶朝辉院士,目前任该实验室主任。2003年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成立时,有领导找到叶朝辉,希望他能出任主任一职。
    国家实验室到底是什么样子?没见过。怎么建?没答案。更为棘手的是,组建实验室的这4个单位,即华中科大、武汉邮科院、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及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分属4种不同体制,这在科技部已批准的5个国家实验室中最为独特。放在一起,如何协调和管理?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不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叶朝辉坦言。但当国家需要时,他觉得有责任服从大局。犹豫半年后,叶朝辉接过了这一重担。
 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叶朝辉等人就一步步摸索。如今,该实验室除大楼正式启用外,还成立了7个研究部,吸纳了几十位研究人员,其中包括多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
    遇到困难,要开拓出新局面,是叶朝辉始终坚持的信念。
    1983年,他开始进军固体高分辨及多量子核磁共振研究。他不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勇于挑战。他创造了快速测定魔角的方法,主持完成了当时世界上频率最高的动态核极化谱仪。为了让科研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他又瞄准磁共振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点。
    1988年,叶朝辉受国家科委和中科院的委托,以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为依托,办起中国科学院武汉波谱公司,成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谱仪,结束了我国过去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产品获国家火炬计划优秀项目奖。
    在波谱公司做了4年总经理后,叶朝辉发现自己不是当老总的料,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就辞掉了这一职务。但当国家需要时,他觉得这是社会责任,就不能推辞。
    20多年前,在重重困难中,时任中科院武汉物理所副所长的叶朝辉,从零起步,创办了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费紧张是个难题,叶朝辉就带领大家动手做实验设备。“核磁共振谱仪的操作系统由自己研制开发,很多零部件也都由自己做”,指着实验室中的设备,他满是欣慰和自豪。
    1985年,该实验室成为中科院首批对国内外开放的实验室。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基地,也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叶朝辉因此获得国家“金牛奖”。
    2001年,以该实验室为基础,叶朝辉和同事们联合武大、华中科大、华中师大、湖大等高校,整合武汉地区在核磁共振方面的科研资源,成立了武汉磁共振研究中心。
    勇闯难关、开创出了崭新局面的叶朝辉,成为我国第一个波谱学院士。
    过去,中科院武汉分院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托儿所、小学、招待所,什么配套都有。叶朝辉在任期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非科研实体全部剥离。改革就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其困难和难题更多,但这没有削弱叶朝辉的决心。紧接着,他领导了分院机关的改革。上任之初,分院行政编制有50多人,眼下机关人员才21人,精简了一大半。地处小洪山武汉分院园内的几个研究所之间,曾用围墙隔离。这几年,叶朝辉对园区进行大规模改建,拆掉围墙,大搞绿化,使科研重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遇到困难时,叶朝辉认为要有大局意识,首先要把握这个局面。当国家需要时,要服从这个大局,最后要开拓出新局面。作为一个领导人,要勤奋、公正和廉洁,工作要有绩效,要创造出一定的价值,对得起老百姓给的俸禄。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的科研人员一般喜欢喊叶朝辉为“老叶”,学生叫他“老师”。叶朝辉说,他不喜欢别人叫职称,也不喜欢别人喊他“院士”。只要不外出,即使是周末,他还是喜欢呆在中科院武汉物数所那间给研究员配备的办公室里。对他来说,还是从事他所钟情的波谱学研究才最为踏实。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