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院士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逗号——行走在科学征程上的马伟明院士

发布日期:2009/3/26 15:01:36      来源:      作者:马伟明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马伟明动力与电气工程专家。男,1960年4月6日生,江苏扬中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毕业于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1987年获该校船舶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3-1996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并获电机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五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造船学会理事,武汉市科协副主席,武汉造船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长期致力于独立系统集成化发电、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首次提出电力集成的思想,开辟了我国综合电力系统研究方向,并制定了中、长期研究规划,组建了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重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80多篇。
    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1999年首届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第三届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奖励。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逗号——行走在科学征程上的马伟明院士
 
    2005年12月,在第十一届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会上的投票间隙,马伟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位行色匆匆不苟言笑的年轻院士,开头就先发问:15 分钟足够了吧?
    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说法。他语速特快,听起来感觉就像速度溜冰,你还没听完第一句,他已经滑行了很远。15分钟内,他讲完了别人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内容。
    “马伟明走路像跑步一样”,马伟明的研究伙伴刘德志说,“一些年轻人跟我出差,说跟不上我。可我跟马伟明出差,一天跑下来,全身都要散架似的,他那节奏才叫快!”效率高,这是马伟明的特点。时间对于马伟明来说的确太宝贵了。他承担的科研教学任务,工作量是普通人的2.5倍。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在探索科学这个未知世界的征程中,他比同龄人走得更远。2001年,41岁的马伟明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在当选为院士前,马伟明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主持研制出中国新型舰船的第一代电力集成发电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引进国外生产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不久,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缺陷。当时,全世界的潜艇发电机的整流系统中,都存在这类“振荡现象”。振荡一旦越过“临界点”,整个动力系统即陷入瘫痪状态。这个世界性难题困惑了国际电机界近20年。
    “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年轻的马伟明发誓一定要攻克外国人没有攻克的高科技堡垒。经过近2 000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攻关,不到40岁的马伟明,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发现“振荡现象”的“判据公式”。在此基础上,马伟明等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性能指标优于西方国家的整流发电机,成为中国舰船的第一代电力集成发电机。它不仅使我国海军主战舰艇供电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为国家节省经费10亿元。2000年,这项名为“舰船新型供电系统研制”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当选为院士后的这短短4年,马伟明创造的学术成就,远远超过他过去所有成果的总和。
    有人说,马伟明为国家,为海军拼了命。从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再到高速感应蒸发冷却发电机;从电机工程,到电磁兼容技术,再到“舰船平台智能化”研究。2001年之后的短短4年中,马伟明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让沉寂多年的船电领域研究再现勃勃生机。
    当选为院士后的第一年,马伟明和他的同事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第二代电力集成发电机,即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这一成就填补了国际高科技领域的空白,被评为中国2002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之一、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5年,45岁的马伟明领衔研制出了“带蒸发冷却装置的高速异步整流发电机”,即舰船的第三代电力集成发电机。在长约100米的舰船上,供给相当于一个小城市所需的电量,供电的频率、电压都可调。其关键技术已经突破,进入了科研样机的研制阶段。
    发电机系统被称为舰船的“心脏”,地位至关重要,而供电系统小型化、大容量、高可靠性、高品质,则是世界电机界长期追求的目标。中国的三代电力集成发电机从原理、设计方法到设计组装,都由马伟明主持研制,因此,他被称为中国潜艇“心脏”的总设计师。
    舰船上虽有发电机,但全世界的舰船实际上都没有实现全电化,电力只是推进舰船的主体部分。由于不是采用综合电力系统,一旦舰船某一部分遭受攻击,其能源供给就不能迅速恢复,甚至会使舰船陷入瘫痪。在设备繁多、空间狭小、设备重量受严格控制的移动舰船上,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电力则是一个世界难题。马伟明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舰船推进系统“全电化”概念,并将其付诸实施。
    19世纪前的舰艇动力主要依靠风帆。19世纪初,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标志着舰船动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从蒸汽到核动力推进,舰船动力实现了第二次革命。从核动力到全电力,则是舰船动力的第三次革命。
    在这样的一个移动平台上,要实现电能的产生、分配和利用,马伟明袒露,“其难度和成就远远大于前面两代发电机的总和”。马伟明还称,它“实现了舰船动力的第三次革命”。
    自然界的山有顶峰,马伟明心中的山是科学,这座山永远不会有顶峰。对马伟明来说,在攀登科学的征程上,当选为院士,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逗号。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