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智,节水灌溉工程专家。男,1932年9月20日生,江苏南京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水工结构系。1953年12月-1955年7月,在天津大学随苏联专家学习农田水利。1955年至今,在武汉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农村水利水电》主编;兼任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致力于农田灌溉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及国际合作的重要节水灌溉研究项目,在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最主要成就有:(1)在国内外率先提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系统成果,为水稻地区的优化用水提供了依据;(2)提出理论上较完备、实施简易的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实时预报方法,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专家认为是一整套创新的理论,修正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传统方法;(3)提出了水稻高效节水、持续高产、能保持土壤肥力的灌溉新技术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合理配合;(4)创造性地提出了作物受旱后再灌溉的“反弹效应”理论,为指导节水探索了新的途径。10余年来,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我国北方及南方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0余万公顷,节水1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20余万吨,经济效益显著。
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专著1部,主编书籍3部,参编书籍3部,主编规范(国家标准)1部,参编规范(国家标准)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4项。2000年荣获国际农业节水技术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球仅他一人获此殊荣。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老有所成的科学家——节水大师茆智院士素描
武汉大学农业水利专家茆智院士,一生之中有很多令人意外的地方。
这辈子他没有正式任过什么官职,年轻时担任的共青团小组长,是他这辈子做的最大的“官”。
当选为院士后,外地找他挂名任什么主任之类的不少。当这些单位与他接触时,茆智都表示自己不适合。作为被领导者好好发挥自己的作用,茆智觉得挺好。
茆智自认没什么长处,最大的长处就是能糅合一帮年轻人扎扎实实地干事,有的还是不同院系的科研人员,并干出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茆智说,一个桌子有四条腿,缺了谁都不行,四条腿才能撑起一桌丰盛的晚餐。
漫长的科研岁月,茆智更多的时候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和风细雨,锋芒毕露的时候不多。确切地说,60岁之前的茆智,一直有些寂寂无闻。
这种沉默的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变。用同事的话来说,茆智开始真正发光了。此时60多岁的茆智,先后主持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个国际合作项目以及2个省部级项目。1995年以后,更是拿下了一大堆的各种大奖。2003年,茆智当选为院士,此时他已经71岁高龄,一时被人戏称为“老来俏”和得奖专业户。
期间,他提出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的实时预报方法,提出了探索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时空变化规律的指导作物节水灌溉的新途径。他是我国橡胶灌溉研究的开创者。2000年,他获得国际灌溉委员会授予的国际农业节水技术杰出成就奖,该年度全世界仅茆智一人获此奖。
茆智把做学问比作瀑布。蔚然壮观的瀑布,是需要山泉、小溪一点点的汇集,经历无数狭窄的河谷和舒缓的河床之后遇到陡峻崖坎,才能爆发出势能。
茆智的家在汉口,距学校有一小时车程。为了工作方便,除节假日外,他一个人都住在校内。为了节省时间,他从青年到老年,几十年在学校大食堂用餐。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他,不仅能忍受艰苦生活,而且以苦为乐。
在湖北做水稻试验时,他住在靠近试验田的农户堂屋内,而不住稍远的招待所。在海南岛作橡胶树试验时,他住在橡胶园专门搭建的茅棚里,没电,没水,还经常受到蛇和白蚁的侵扰。其实在10里外,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已为他留有住房,但他为了便于观测试验,在茅棚里住了3年。
直到老年,他每年仍有一半时间在外出差,冬天冒风雪,夏天顶烈日,出没在农田里、渠道上。他常风趣地说:“也许正因为我吃得简单,住得简单,又常在外奔波,所以不用减肥不愁发胖,也不愁靠什么消磨时光,所以身体十分健康。”
近十年来,茆智研究的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在中国农村推广了166万公顷,节水13亿立方米,增产粮食27.5万吨,获经济效益4.7亿元,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茆智说,自己最得意的是他扭转了国际同行的观念。国外几个很著名的灌溉单位,如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管理研究院等原来一直坚持的概念是:水稻节水要减产。然而,与茆智他们协作两年以后,外国同行就改口了,认为“水稻节水至少不会减产”。协作进入第三阶段,国外同行正式承认了茆智的成果,认为水稻节水灌溉,既节水还可以增产。
当上院士的茆智,除了更加忙碌之外,还有点不适应。过去他是平民老百姓,去外地的灌区和灌溉试验站都是来去自由。现在是院士了,有时当地有关部门为他的到来要下文,要求有一定规格的接待,招待所不能住,要他住星级宾馆。
“院士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该去基层还是要去的,该下田还是要下田,过去睡地铺不是也挺好吗!”所以,茆智有时下去,干脆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他还叮嘱同行者,千万不要暴露他的院士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