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勋,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男,1937年6月5日生,江苏无锡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68年7月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毕业。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委重大科研项目,为推动我国摄影测量的产业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在航空(天)影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他的数字摄影测量研究成果,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1994年在澳大利亚首次推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的SGI工作站版。1998年,又成功地开发了微机版,实现了摄影测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的数字摄影测量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他致力于将数字摄影测量的最新发展应用于工程设计、工程测量与数码城市的建立等领域。基于航空数码相机的巨大应用前景,提出建立新一代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平台——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ird)。撰写《数字摄影测量学》等论文、著作100余篇(本)。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多项奖励。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院士的商业谈判——张祖勋院士研究成果出阁记
澳大利亚。头发花白的一位中国教授面前,坐着四个澳大利亚人,其中包括一位律师,他们拿着长达20多页的英文合同。为拟这份合同,他们花1万美元专程去香港了解中国的知识产权法。
律师向中国教授逐一念着合同条款:“1992年10月,我们合作前,此软件的知识产权归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所有,合作后,知识产权归两家共同所有……”
英文词汇专业而生涩,可听到这里,中国教授有点火了:为了这项研究,我们花了整整14年,与你们合作才一年多,这个软件就变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共同所有”?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20多页条款不要逐一讨论了,因为我对法律的条文也不熟悉。我们能否先谈三个主要问题:知识产权、销售范围和返回金额。”中国教授接下来说。
这个隐含着火药味的商业谈判场景,发生在1994年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这位中国人名叫张祖勋,来自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他谈判的是一家澳大利亚公司的代表与律师。
谈判的主题是张祖勋一项成果的商品化。
从1978年到1985年,张祖勋主持研究出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软件,立即引起了测绘界的强烈震动。然而,张祖勋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要让这个软件从理论走向实用。这时他碰到数字化过程中一个最大难题:如何让计算机从两张不同角度的航拍照片几百万个点中快速而准确找到相同的匹配点。
经过苦苦寻觅,又一个6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张祖勋看到一本讲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的书籍,他获得了灵感,终于使影像匹配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1993年,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科技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4年前组建的20多人的课题组中,只有张祖勋和少数几位助手坚持到了最后。
由于这项成果过于超前,在当时的中国别说没人会投资,就算开发出产品,恐怕也找不到用户。
后来,一家澳大利亚公司愿出钱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作,将“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系统”商品化。
做学问难,要实现成果的产业化更难。张祖勋也担心自己的成果滞留在实验室中。
来澳前,澳方公司传真过来一份英文合同,请张祖勋看后如没意见就签字。
“通过传真难以取得一致,我们必须面谈。”张祖勋答复。
一下飞机,张祖勋就给前来接他的澳方代表来了一个下马威:“合同的每个条款你都懂吗?”
“不太懂。”
“连你都不全懂,就要我签字,似乎不合适吧?”
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问题,双方交涉了七八天,最终迫使澳方让步:中方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但在软件的销售范围方面,澳方坚持拥有全球独家销售权。
张祖勋回答,在中国市场上,你不能独家代理。
张祖勋说,中国人要从外国进口中国开发的产品,这是他不想看到的。进而,张祖勋还保留了该软件在亚洲地区(中东除外)的销售权。
合同签下后,澳方代表对他说,“原来你不是书呆子。”
这年9月,测图软件在澳大利亚正式以“VirtuoZO”注册商标,并作为产品推出后,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张祖勋的坚持,使我国拥有了这项后来迅速推向国际市场并在世界摄影测量界掀起了一场数字化革命的软件的完全知识产权。
借了人家的鸡,生了自己的蛋。如果当年没有转化成产品,该软件绝对没有现在的影响。张祖勋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有责任捍卫自己的利益,因为这种成果虽说是你个人的,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国家的。”
如今,该产品产值过亿元,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从中国的三峡工程全景地图绘制到阿富汗巴米扬大佛的数字重建,全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让张祖勋院士自豪的是,在传统摄影测量精密仪器的主要生产国瑞士,他的软件也得到广泛使用。“过去依靠人眼手工操作的昂贵精密机械测绘仪器,将被送进博物馆。”
然而,在20多年前,瑞士人制造的价值昂贵的精密仪器,在张祖勋心中是可望不可及的宝贝。那时张祖勋被武汉测绘学院派到瑞士最先进的航测仪器的WIDL厂学习安装调试。他至今仍记得瑞士师傅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你们中国人连我们仪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也造不出来。
2003年,因为对中国摄影测量学科做出杰出的贡献,66岁的张祖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张祖勋院士仍坚持在科研一线指导学生从事数字摄影测量的应用研究。对于身边的研究生,他总是鼓励他们在遇到难题时要坚持,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40多年前王之卓院士告诫他的一句话:不怕慢,就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