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我的座右铭就是坚持——记电力系统学家程时杰院士

发布日期:2009/3/26 15:01:29      来源:      作者:程时杰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程时杰电力系统学家。男,1945年7月8日生于湖北武汉,湖北通山人,汉族。1962-1967年,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本科毕业;1978-1981年,华中工学院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83-1986年,加拿大Calgary大学电机工程系电力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气工程学科组成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湖北省政协常委。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方面,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自适应控制机制和基于实时参数识别的自适应辅助励磁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同步电机及其互联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积极倡导并努力实践了基于储能原理的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研究。在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方面,深入研究了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机电耦合轴系扭振的理论和方法。上述多数成果已用于生产实际。
    发表论文361篇,译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的座右铭就是坚持
                                                                  ——记电力系统学家程时杰院士
 
    2003年8月14日,美国和加拿大发生大停电事件,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而同在这一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程时杰及其课题组,为预防大电网大机组灾难性事故提供了若干有效途径,其研究成果“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获得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程时杰院士是我国电力系统学家,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
    程时杰有着武汉人特有的爽朗。对当年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和爱人团聚,他毫不讳言;本科生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经历,他当作一份教学案例,毫无修饰地述评:“我的座右铭就是坚持。”坚持让他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做出成就,成为这个领域的国内权威。
   
“在军垦农场劳动时,一餐能吃20个馒头”
    程时杰介绍,过去家里成分不好,尽管自己成绩好,却吃了很多苦头……但这些,都是人生财富,给了自己硬朗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
    程时杰年过六十,依然精神矍铄,大家都佩服他身体好。程时杰毫不谦虚:“我身体的确比你们好,在农场干农活练出来的。”他告诉记者,1968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沉湖军垦农场劳动一年,开垦荒地,从塘里挑出淤泥,围湖造田。那时,程时杰身体好得出了名,干活劲大,“一餐能吃20个大馒头”。一次,在湖里劳作时突然天降大雪,中饭没人送来,几名队员晕倒。程时杰回队请“救兵”,他一路奔跑,赶回队里已成“冰人”,大家只能用棍子敲下他身上结的冰。
    1974年底,程时杰随公司来到唐山市陡河电站建设工地,一呆就是好几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他是亲历者,也是幸存者之一。“地震来临,我藏到床下,才躲过了一劫。”程时杰说,当他爬出废墟后,发现整个工地已是一片废墟。此次事件中,他所在的公司有近三分之一的员工(700余人)遇难。
    死里逃生的经历,让程时杰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也希望着能再多学些知识,更好地从事自己的专业。
   
“在加拿大攻博时,曾每天工作24小时”
    33岁那年,程时杰考入华中工学院读硕士研究生,后又经过考试取得出国深造的机会。他回忆说:“那时,我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早晨5点多起床,读半小时英语,然后预习当天要学的内容;吃过早饭,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学校;白天在学校学习、做实验;晚上7点至9点听课,接着做导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当天的作业,11点再走回住地;做好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餐与中餐,再吃饭洗刷,差不多是凌晨2点钟了。”
    程时杰说,在加拿大留学读博时,条件很艰苦,租不起学校附近的公寓,只能在很远的地方住。冬天清晨,-40℃,每天他踏着深深的积雪,从住地走到学校,差不多冻成了“冰人”。有一天,他快走到校门口时,忽然发现一辆小车停在他的身边,回头一看,是导师马力克教授送孩子去上学,他走上前去问好,却发现导师含着泪花,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程时杰非常刻苦、勤奋,所修课程全部都得到A,只用两年半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在一次会上,马力克教授动情地对他的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想知道怎样可以每天工作24小时,那就去问程先生吧!”在导师的热情推荐下,程时杰还没有完成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就被批准获得该校博士后研究资格。
   
“导师应该是家长”
    自己求学的艰辛,让他对那些上进的青年十分欣赏。程时杰说:“在国外,把导师称为老板。我认为国内的导师应该是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要求、期望是殷切的,与老板不同。”他认为,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希望在年轻人身上,年长者有义务扶他们上马,送一程,应该将尽可能多的机会留给青年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只要不出差、不开会,程时杰会每天早晨8时左右赶到学院办公室。他从加拿大回国后,一直都在坚持。“作为导师,就要让学生方便找到自己,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的学生说:“他更像我们的父亲。”
    今年6月,程时杰被学生们评选为“我最喜爱的导师”。程时杰说,不知道怎么被选上的。这个荣誉有一个最好的注脚:他为本科生上课,课堂里常常爆出欢快的掌声,会意舒朗的笑声,其中不少是外校慕名而来的学生。
    宁当学术“鬼门关”
    对学术问题,程时杰以严谨著称。论文从他那里过,学生们戏称为“鬼门关”。
    他告诉记者:“我有个博士生,找我要求答辩。我没有同意,要求他再做好一些。他不理解我的苦心,说我卡他,还哭了,说没有像我这样严格的老师,跟他差不多的学生,有的比他做得还少都毕业了。眼泪没有动摇我的原则,我坚持要他继续学习。后来,这个学生毕业不久很快成为副教授,成果就出自我坚持要求他做的那些工作,他很感激我。”
    谈到教书育人,程时杰总结出三点:严格要求,科学的严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热情引导,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