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志刚,男,汉族,1964年12月生,湖北天门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武汉461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厂技术一处副处长、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舰船技术研制和管理工作,为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和海军装备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6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1999年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0年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1年,在完成某军工试验中荣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二等奖;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无声处听惊雷
——记国营第四六一厂高级工程师文志刚
十多年来,文志刚从一名技术员到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绘出了闪光的人生足迹。
刻苦钻研创佳绩
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在461厂从事舰艇发射装置研究的文志刚,具有文静的外表,刚柔相济的性格。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一系列国防科技产品以及船用产品的研制中,他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进行了一项又一项的科技创新,为中国造船事业和海军装备建设的发展和飞跃做出了贡献。
90年代中期,在某重要发射装置的研究中,后部机构中的发射阀、控制阀由于内部气路布置不合理,造成后部机构压力降低,损失超过技术要 求的5%,影响发射装置的正常运行。文志刚当时主管该项目的工艺审查和工艺设计,为了解决问题,他废寝忘食,分析、研究、试验、改进、 总结、提高,先后解决了该发射装置后部机构整体气密稳定的问题以及该项目接收装置油缸存在的设计问题。因此,该项目和他个人获得中国 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恰似青藏高原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在国防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上是一道道难关连着一道道难关。文志刚没有止步,没有退却,在别人另谋高就的 时候,他却迎难而上,进行新的攀登。为了给我国海军装备建设添砖加瓦,为了给新一代海底蛟龙——潜艇添翼,文志刚又一次全面负责图纸的工艺审查和加工工艺设计。
其发射装置中涉及大量的钛合金加工焊接。钛合金的加工难上加难、强度高、塑性差、弹性模量小、摩擦系数大、冷加工容易变形,热加工后 易氧化、易产生裂纹。文志刚针对每一个难题,针对每一道加工工序:如从精车到半精车的时效时间、精车量的调整、工件冷却后的检测、专用刀具、丝锥、焊接保护以及真空退火等等,对症下药地制定了一系列详尽细致的工艺方案,并编制了对应的工艺指导书指导加工,从而有效 地防止了钛合金加工的诸多不良现象的产生。不仅如此,在该潜艇关键零件的焊接中,文志刚敢于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翻阅大量国内外资料 ,反复研究。经过三个月,上百次的工艺试验,终于攻克了工艺难关,通过采用中频熔炉新工艺,不但减少了生产周期,还使产品合格率达95%,保证了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该艇改制发射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999年,由文志刚负责的新一代潜艇的研制项目获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无独有偶,2001年由文志刚负责跟踪试验的新型潜艇的试验工程荣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二等奖。由于在国防工业所做出的显著成绩和突 出贡献,文志刚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大胆管理有成效
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文志刚在管理上大胆严格。他善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作风硬,原则性强,无论是在造船行业还是在海军系统, 都留下了好口碑。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认真负责,管理上大胆有魄力,处理问题快速果断,为人坦诚直率,和他一起共事的部门领导,反映他水平高,待人谦和好相处,和他共事的青年工程师则反映,他为人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和他一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以前的技术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干劲不大,开拓精神不强,服务一线的力度不够,不仅领导们不满意,职工 反映差,连技术人员本身也颇有微词。技术人员认为能干的和不能干的一样待遇,都拿一样的工资,能做事的白天晚上加班加点,事情还做不 完;没事做的上班溜号、聊天、玩游戏,还在一起说风凉话。一些技术过硬、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纷纷跳槽,外出打工,老的技术人员由于年 龄原因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家颐养天年,大部分新进厂的大学生无人带,不知怎么干,厂技术力量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的情况。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技术失误造成的损失接二连三,工艺成本成为工厂目标成本管理的瓶颈,人才的流失搞得人心不稳,全厂各部门对技术部门意见不断,对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出质疑。
作为部门的一名负责人,文志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边向有关领导反映问题,谈自己的想法,对技术部门的出路和发展提建议,一边找来想走的技术骨干谈心,劝他们留下来,告诉他们留在工厂一样有发展前途;他还请回部分退休的老技术员,请他们出马传、帮、带新来的大学生;对于新进厂的大学生,他则劝他们主动参与到项目中来,大胆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从工作中得到锻炼。
在他及同事们不懈努力下,工厂对技术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将所有的技术部门合并,成立新的技术中心,网罗了一批技术精英; 再者,大幅度提高技术中心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以人均3万元的标准将工资总额划入技术中心,由部门自行考核发放。这并不是简单的平均主 义,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大小进行考核,多劳多得,下不保底,上不封顶,鼓励技术人员发挥创造性。这样一来技术人员的干劲大了,积极 性高了,钻研技术的热情涨了,一时间技术部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中心成了全厂技术人员最向往的部门,跳槽的技术骨干也回来了…… 文志刚和其他领导商量,工厂给了我们好的政策,我们要把这支队伍管好、带好、用好。对技术上面的难题,他们采用项目负责制,招标项目 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带领一帮人共同攻克,完成后进行重奖。对一线分厂的服务问题,他们要求所有的技术人员在接电话十分钟内要及时赶赴现场,否则进行考核。所有的技术人员实行优胜劣汰,保持技术队伍的先进性。
整合后的技术中心各项职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技术队伍水平得到整体提高,职工队伍稳定了。看到欣欣向荣的技术中心,听到广大职工的高度评价,文志刚心中对技术中心充满新的希望。
舍身忘已赢美誉
为了把技术中心职工的心拢在一起,文志刚和其他领导想了不少办法,谁家有婚丧嫁娶,他们都要去看望一下,带去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谁的思想有了波动,他注意找他们交谈,以老大哥的身份找他们谈心,成为广大职工的贴心人。工作之余,文志刚也为技术中心的青年工程师们想出了各种交流、放松的途径。各类大型活动中,技术中心的青年工程师都出尽风头。排球场上他们闯入了前八,棋牌赛中他们成绩不差,政研会上,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勇拔头筹。一系列的转变,让人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一系列的转变使文志刚欣然开怀,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枉费
文志刚对职工处处关心,对工作处处上心,但是对自己却很少顾及。他的爱人身体不好,经常倒班,孩子还小,困难多,但他从没有因此影响 工作。经常一栋楼的同志都走了,只有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节假日大家都回家团圆去了,他还和一线职工在现场。有棘手的技术难题大家都不敢接手,他二话没说,迎难而上……
这就是文志刚的本性——在文静中有刚毅,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