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为岩土工程“把脉”——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水林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王水林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王水林男,汉族,1965年9月生,湖北仙桃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3—1990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90—1995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建筑工程系讲师。1995—199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习,获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博士毕业留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科组长,《岩土力学》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理论与工程应用、现场岩体力学参数测试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将流形方法应用于裂纹扩展与可动边界类问题模拟的学者。2001、2002年曾两次赴挪威SINTEN集团环境与土木工程研究所从事土木工程中计算方法的合作研究。先后主持(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的基础研究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工程科研项目16项,在国内外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为岩土工程“把脉”
                              
    ——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水林
  
    第一次与王水林接触是在2002年元月为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科技博览录制节目“岩石破碎的秘密”,当时他刚从挪威回来,正忙着分析整理带回所里的资料。作为采访对象之一,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智能岩石力学细观实验室里,他接受了我的采访,在交谈中他详细地讲了岩石(体)裂隙扩展的机制及国内外对裂纹扩展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充分显示了他对其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与方向的深刻理解。采访过程中回答专业问题时思路清晰、简洁准确,其温和谦逊、沉稳内敛、学风严谨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求知无止境
    王水林1990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建筑工程系,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主讲力学基础课程,并带学生做力学实验。由于学校当时隶属水电部,大部分科研项目都与水电工程有关,这使得数学与力学功底扎实的他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在教学之余,他参加了水电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混凝土重力坝的动力响应特性”和隔河岩水电站大坝坝肩抗滑稳定性分析研究,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分别完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仪器的布置、数据分析处理等工作。
    求知是永无止境的,随着在实际工程中接触的岩土力学问题越多,他越感到自身岩土工程专业知识的不足。本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更高科学圣殿的向往,1995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岩石力学专家葛修润院士。经过三年的勤奋努力,完成了其博士学位论文“数值流形方法及裂纹扩展模拟研究”。他的学位论文内容不仅非常新颖、而且有很强的创新性,论文成果发表后,引起了圈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1999年10月中国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岩土力学中新数值方法讲习班上,特意邀请他主讲了数值流形方法的理论与应用部分的内容。讲习中,他系统地给与会专家及同事介绍了该方法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取得的一些成果,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讲习班,大家对数值流形方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对推进该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岩石力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王水林充分意识到只有从实际工程中提炼出的问题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作为一名有志于献身岩石力学学科发展的年轻人,他非常珍惜每一次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研究的机会。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参加了“三峡工程临时船闸高边坡弹塑性与脆塑性分析研究”与“三峡工程临时船闸和升船机之间隔墩岩体力学性状研究” 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通过参与多项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还使其对岩土工程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凭着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勤奋刻苦的精神、重大工程项目的锻炼以及研究所良好的学术氛围,他在博士学习的三年里撰写了九篇学术论文,并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应用力学》和国内学术大会上得到发表。
                               
         实践出真知
    1998年博士毕业后留在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在科学研究中他更加注重求真务实。作为技术负责人先后参加的项目有引黄工程“总干一、二级泵站岩体力学性质的测试研究”和“总干二级泵站试验洞岩体灌浆效果的测试研究”、“山东乳山金矿地下深部开采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海南铁矿南帮边坡稳定性分析”等工程科研项目,现场试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岩体复杂的物理力学特性的认识,同时野外试验工作的艰苦更锻炼了他的意志与科研团队的协作精神。经过这些项目的考验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2001年他参加了“复杂条件下岩体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及分析方法研究”的项目,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在2003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挪威SINTEF集团资助,2001年6月—2001年12月、2002年8月—2002年9月他两次作为研究助理赴SINTEF集团环境与土木工程研究所从事土木工程中计算方法的合作研究。在与国外同行的交往中,他不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国外同行在数值分析中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更感到了在科学研究中认真、严谨的态度与执着的追求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在科研中求真务实的追求、勤奋踏实的工作让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几年作为技术骨干、项目技术(或子题)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参加的基金资助与国家重大工程资助的项目有16项。在国内外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6篇,ISTP收录5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4项。2004年他还被聘为《岩土力学》编委。
    由于在岩石力学数值计算方法方面的突出成绩,2003年他担任了计算岩石力学学科组长。为了把学科组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他深入细致地对学科组成员的思想动态与业务水平进行了全面了解:一方面,以身作则,不骄不躁,谦逊平和,以诚待人;另一方面,在学科组的各项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在前。经过一年的努力,当年年底,学科组的科研工作有了非常大的改观,成员思想稳定,学风浓厚,形成了一个凝聚力强,有战斗力的集体。
    随着理论水平的提高、工程经验的丰富和学风日趋成熟,在新的岗位上,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小湾电站地下洞室群超大规模脆塑性有限元分析”项目,为小湾水电站地下厂房建设给出了重要的稳定性数据和施工指导意见;目前正在负责“小湾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项目工作,该项研究为在建的地下厂房施工信息的及时反馈、利用监测数据指导安全施工将提供可靠的保障。
    多年来,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低调平和的生活方式,在研究所工程带动学科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王水林不断将工程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研究所支持的领域前沿项目,为学科的发展与大型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