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走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奖台——记华中师范大学王玉凤教授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王玉凤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王玉凤,女,汉族,1969年3月生,安徽天长人。1986年9月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学习, 1990年9月保送为本校水生生物学专业硕士生,1993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到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至今,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年7月至2003年8月在法国巴黎居里研究所进修。现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动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在研究工作期间,首次人工培育出丽蚌的幼体,系统地研究了罗氏沼虾生殖细胞的发生及受精机理,成功诱导出罗氏沼虾四倍体胚胎,将抗冻蛋白基因成功转入到了罗氏沼虾胚胎中;对鱼类雌核发育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探讨;近期还从事果蝇发育生物学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科院以及省市级等多项研究课题,参与了国家重点基金“鱼类细胞核的全能性、可塑性及核质关系”以及中国科学院九•五重点项目“鱼类卵母细胞发育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并在会上做学术报告。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青年女科学家生命科学研究奖学金、第三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高校先进女职工。

                             走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奖台
                                     
——记华中师范大学王玉凤教授
   
    巴黎,2000年1月10日晚上7:00,年仅30岁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玉凤博士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领奖台。作为唯一的一名来自中国的青年女科学家,她从全球近千名女博士后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2000年世界青年女科学家研究奖学金”,成为全球十位获奖者之一,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梁子岛上八个月
     熟悉王玉凤的人都知道她读书“挺厉害”。1986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徽省天长市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学习,每学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1990年9月,又以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推荐攻读本校水生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9月,她一鼓作气,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动物学家堵南山教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因成绩优异,她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 奖学金和华东师范大学“精实奖”一等奖学金。取得博士学位后,经刘建康院士引荐,1996年7月,她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室,在桂建芳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9月,她顺利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来到桂子山下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优异的学习成绩为她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除学习刻苦外,王玉凤也表现出很高的科研热情和良好的科研工作能力。在大学的第二年,她就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参与了“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水生生物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该课题主要完成者中最年轻的成员。以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她首先进行了活饵料——黄粉虫的养殖研究,黄粉虫人工养殖方法的建立,为许多经济动物的养殖提供了基础,也为海大饲料有限公司创利30多万元;同时,她又先后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如“湖北省涨渡湖的水生生物调查及合理开发应用研究”、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中华绒螯蟹多倍体诱导的研究”等。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王玉凤不顾辛苦,来到远离学校的鄂州市梁子湖中间的小岛——梁子镇上从事“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的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课题。丽蚌因其壳厚且质好,被广泛用来作为珠核,培育有核珍珠, 随着珍珠业的蓬勃发展及蚌壳多种用途的开发, 丽蚌资源被狂捕滥捞而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地方已趋于枯竭。佛耳丽蚌已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小岛上的生活是枯燥的,且还要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亲自动手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但为了更好地掌握丽蚌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规律,她在小岛上住了八个多月。因为生物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所以有时即使身患疾病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研究除了揭示了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的性腺成熟期、繁殖期、产卵频率、繁殖习性等方面的情况外,1992年,王玉凤终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首次在人工条件下繁殖出的丽蚌幼体,这项研究成果为丽蚌的资源保护和人工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她还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丽蚌幼虫的超微结构进行准确鉴定,纠正了前人分类上的一些不当之处, 澄清了贝类分类上存在的许多模糊问题。此后还对影响钩介幼虫寄生的因素以及幼蚌培育等进行了跟踪研究。
                                    
      探索发育奥秘
    在博士生阶段,王玉凤从事了“罗氏沼虾生殖细胞的发生及受精细胞学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揭示了罗氏沼虾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过程及在此过程中生化物质的变化,还对其受精细胞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有许多新的发现。该研究为罗氏沼虾的人工繁殖、选苗育种及品种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之外,王玉凤还参与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项目“中华绒螯蟹多倍体诱导的研究”。此项研究运用细胞工程技术,首次成功地诱导出了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胚胎和四倍体幼体。该研究成果一旦被应用推广, 必将开拓、带动其它甲壳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对改变我国目前的养殖结构, 促进现代养蟹业的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均达到较高水平。
    自从进入水生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以来,在导师的带动和帮助下,王玉凤在科研上的能力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持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特别支持费项目“雌核发育银鲫卵子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c-mos基因在鱼类卵子发生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在此期间,她首先对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生殖彩鲫卵母细胞进行体外诱导成熟条件的探索,在成功地将两种鱼卵母细胞体外诱导成熟的基础上,对这两种生殖方式的鱼卵母细胞体外诱导成熟过程中周期蛋白合成及MPF激酶活性变化作了比较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有较大差别,对鱼类卵子发生及雌核发育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还研究了鱼类c-mos基因的检测和克隆,并有一些新的发现。
    来到华中师大以后,王玉凤的工作更忙了。因为她要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建立新的实验室。尽管如此,她仍然没有耽误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罗氏沼虾多倍体育种的研究”、首届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罗氏沼虾良种选育技术的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耐低温罗氏沼虾新品系的研究”等。目前她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功能获得性方法鉴定果蝇胚胎中囊胚过渡的调控因子”、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果蝇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中科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Hira基因在鱼类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湖北省攻关计划项目“克氏原螯虾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等。除了主持的项目外,她还参与了国家及地方许多课题的研究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王玉凤已在《动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中国水产科学》、《Asian Fisheries Science》和《Cell Research》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多篇。参与编写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教学丛书《发育生物学》。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并在会上做报告。
    由于在科研方面表现出的巨大潜力和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她得到了国际评委的一致肯定,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2000年世界青年女科学家研究奖学金”。
    获奖之后,她并没有因此懈怠,而是把荣誉变成动力,继续在科研之路上跋涉。2001年7月,她离开了才9个月大的孩子,只身来到了巴黎的居里研究所,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 果蝇的发育生物学。两年之后,她将学到的新思路带回国,从而在单位又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祝愿王玉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