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技工作者

化学世界里的年轻探索者——记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杨光富教授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杨光富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杨光富男,汉族,1970年8月生,湖北黄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92年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97年在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199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贵州大学、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新农药创制以及有机合成的科研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62篇,合著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海外青年合作研究项目(杰出B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湖北省优秀创新群体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成功研制了环草胺和丙虫磷2个农药新品种,主持研制的新药“更昔洛韦分散片”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批件。
    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2年获武汉市第四届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3年获第三届湖北“五四”青年奖章、第六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同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主编的《以ALS为作用靶的超高效除草剂研究》一书获湖北图书奖。

                              化学世界的年轻探索者
                                
 ——记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杨光富教授
   
    27岁博士毕业,28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1岁破格晋升教授,32岁担任化学学院院长兼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34岁受聘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
    他就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光富教授。
                            同事和学生都感到惊讶 难道他是铁人
    对农民来说,每年的春夏两季,看着地里的庄稼一天天长高,本来是件让人充满希望的事情,而随着庄稼一起疯长的野草却让他们伤透了脑筋。虽然每年都会有新的除草剂,但是杂草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用量越来越大,喷药频率也在不断加快。田间杂草的疯长和土地的承受力以及农民的承受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能否研制出一种高效的除草剂来缓解这种矛盾呢?
    在远离田间地头的现代化实验室里,杨光富教授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设计研发超高效除草剂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如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杨光富既要管理好学院和实验室,又要指导研究生、培养本科生,还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这副担子挑在谁身上,谁也不会觉得它轻。要在有限的时间融入无限的内容,忙碌便成为他生活的代名词。
    从杨光富到化学学院工作以来,只要不出差,每天都是很早到办公室,晚上一直忙到夜深人静。每次出差刚回学校,也都是直奔实验室。化学实验既是对人智力的考验,也是对体力的考验,通常一个试验都需要三五个小时,甚至三五天才能完成。每当一个阶段的实验开始,他就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要在实验室里过夜。
    尽管大脑和身体都处于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转中,但是杨光富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似乎永远不知道疲惫。无论是同事还是学生都为他感到惊讶:难道他是铁人,不需要休息?而他总是笑着说:“习惯了!”
    是的,一旦忙碌成为一种习惯,时间便不再是一种困扰。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在化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努力地探索着,辛勤地耕耘着。
    理想的路上,没有安逸的享受,却有成功的喜悦;没有功利的追求,只有理想的召唤。
    经过近8年的潜心研究,杨光富终于建立了一个以乙酰乳酸合成酶位作用靶标的超高效除草剂的作用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成功合成了一类全新结构的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经过酶活性测试证明,其生物活性与商品化药剂相当。
                                 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追求
    设计开发新的超高效除草剂只是杨光富的一个研究方向。他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局限在某一领域,不仅在农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时刻关注着医药研究的进展。因为,农药和医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在某些方面也有相通的地方。对农药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之后,杨光富就开始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医药研究领域,将在农药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医药的研究与开发中
    在广泛搜集和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之后,杨光富选择了抗病毒药物作为第一个主攻方向。经过反复试验,一种新的临床药物——更昔洛韦分散片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申请评审,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同时,他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系统改造和筛选,发现了一系列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新型化合物,通过初步的药效试验表明,从这些化合物中都有可能开发出新的抗肿瘤药物。
    凭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生活和工作的热爱,他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了过来,虽年仅35岁,却已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了13载,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和褒奖。
    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荣誉,杨光富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大的追求不是获奖本身,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所采用,对人类的美好生活有所贡献!”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科研基金都用在了实验室里。荣誉,他则归功于集体的努力。在他看来,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7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杨光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随时把握学科发展动向,充分展示着他的学识和才能。
                                  握紧自己 放手他人
    有时候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就拥有一切。有时候把手握紧,你拥有一切,把手松开,你就什么也没有。相同的做法,却有不同的结果。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你握紧的是自己还是他人。
    对于自己,杨光富虽身负许多成功的经历,却甘愿默默无闻,把光芒隐藏,只管专心做好自己的事;视工作如生命,视名利如浮云,团结敬业,爱生如子。而作为化学学院的院长和实验室的主任,对人才的渴求和宽阔的胸襟,让每一个熟悉他的人都产生由衷的敬意。
   “不怕别人比我强,只怕我不能把强人留住”是他对自己的原则;“独木不成林”是他的工作信条。自从担任实验室主任和化学学院院长以来,他广纳贤才,并积极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研究平台,建成了一支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团队。个人魅力及所形成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了各方的优秀人才。实验室今天的辉煌和杨光富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个人和团队之间,他选择了握紧自己,放手他人。
    一份工作,一项事业,便是一种信仰,一种责任。不论身在何处,都把这份责任铭记于心,并付诸实践。在这个被人们寄予厚望的领域里,这位年轻的学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认真并将继续履行着他的神圣职责!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